我是否對某類人,不論關係生疏遠近,總是不對頭?甚至一見面就覺格格不入?
是否,你就是對某種人無法用平心靜氣、友善的態度相處?甚至覺得自己情緒如同壓力鍋,隨時可能失控?
如果你有以上情形,你就需要練一練人際減壓操,免得自己的人際關係陷入僵局。


自省饒恕

減壓的第一步在「自省」。你是否在過去人際互動中,曾經受到某類個性的人傷害呢?如果有,你恐怕已經不自覺地養成了一種導致壓力的「負面情緒習慣」了。

「負面情緒習慣」的養成,通常來自於過去人際關係中的負面經驗。昔日的刺痛感受,造成今日與他人互動的心頭陰影,導致不自覺的對某類人心生恐懼排斥,尚未深入瞭解壓力就已油然而生。

因此,要消解人際壓力關係,第一要作的,就是終止從前陰影對自己的影響。而這,唯有靠饒恕始做恿者傷害自己的人,才能改善。

饒恕是揮別過去傷害,讓自己人生停止受影響的唯一方法。同時,唯有饒恕,才能讓自己以後跟類似的人能和平相處。

停止論斷

除了對過去饒恕,減壓的第二步在終止自己對現在這人的控訴與定罪。意思就是,當我們還不熟悉眼前這人,不瞭解這人時,不可已經在心中斷定他的行為表現,是出於某類不良動機。

為何我們會有這種強烈的情緒反應呢?是因為,過去的傷害已經不知不覺造成我們心中對某類行為的特定解讀。

例如,有人小時常被有控制慾而顯專制的父親大吼小叫,因此受傷。這樣的人長大了,潛意識裡非常抗拒父親這種的控制慾,於是表現出來的,就不能接受說話激烈的人,即或這人實際並沒有控制慾。

這是因為,過去傷害自己的人,他的強制慾是透過言語粗暴而表現,因此受傷感情,在這種情況下養成了「情緒習慣」,造成自己不知不覺間,就把所有大聲說話的人等同於專制。

由於憑著過去經驗,認定現在這人行為動機,是想當然爾。

但這種判斷卻沒有經過理性的求證,是一種成見。而成見正是造成別人讓我們有壓力的來源,因此,為要消解人際壓力,就是要強迫自己,除去這一種「直覺式」的論斷成見。

因為我們常不自知的把自己對過去經驗的敵意,轉嫁在他人身上,而把自己的過度反應解釋為一種自我防衛。其實,真正的問題不是他人對自己有敵意,而是自己對他人有偏見。

接納別人

誰不希望別人用友善、體諒、和氣、溫和的態度對待我們能?但誰能每時每刻都做到呢?

正因人有形形色色,我們的某類型行為,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難受與不適。因此,解決人際壓力的第三種操練是「接納」。學習接納別人,可從體會自己不被接納的感受開始。

以急驚風與慢郎中為例。慢郎中常有一種受傷經驗,就是感到自己不被動作快的人接納。這種不被接納造成一種期待,就是渴望別人能按著自己的本像接納自己。

那麼,當慢郎中下次因別人動作迅速,而感不適應,甚至出言論斷他人心思粗糙,行動粗魯時。豈不也該給人空間,容許他人作自己嗎?

「接納」是解除人際壓力的必要美德。接納的動機不在於是非對錯的釐清,而在於對人性不完美的體會與認同。

因為我們都可能在某些情況下,不用「好脾氣」對待別人,那麼,當別人的「壞脾氣」叫我們受傷時,我們也該學習看開,原諒別人也同我們一樣有缺陷。

尊重差異

個性差異,常是人際的壓力源。因為人天然的好逸惡勞、與趨吉避凶個性,會不自覺的對與己不同的人排斥。

因此,「尊重差異」,是解決人際壓力的第四種操練。

讓我們有壓力的人,常是與自己不同的人。因為壓力感的成因,在於我們天性中對差異的陌生,厭惡,恐懼,與不適應所產生的的排斥情緒。

我們時常忘記,不同乃人之常情, 我們並沒有權力要求別人和我們一致。因此,要消解人際壓力,我們一定要學習尊重差異。「尊重」是讓情緒避免排斥感的唯一途徑。

如果在人際互動時,我們都能善用以上所提的饒恕、不論斷、接納、與尊重,那麼我相信,「負面情緒習慣」的產生機率一定驟減,自然也就不會感到自己總是身處有壓力的環境了。

(本文整理自紀惟明製作主持,自每週二08:00-09:00播出的「展翅上騰Office-EQ」節目單元)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