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人人都有的經驗,但有些人很快爬起來,有些人卻從此一蹶不振。失敗為何會重挫我們的動力呢?這與每個人心中對失敗的認知和解讀有關。

輸家心態

  當人一失敗時,通常會想躲起來,亞當夏娃就是一個示範。躲起來是因為羞恥感,怕面對責備的難堪,怕處理善後,怕別人同情的眼光。認為自己是一個輸家,所以躲起來。

  但逃避是最下策。如果因為一件事失敗就以退縮、逃避、或躲藏來處理,注定會造成第二次失敗,就是因為不去處理後果而無法推翻以前記錄,讓第一次失敗成了定局。

為何一敗不起?

  許多人覺得達不到別人的要求很羞恥,有些人一遇失敗就想「我完了」。但未來還沒發生,怎知未來是完了?人豈可以現在的處境預言未來?

  「完了」的想法通常來自於對失敗的錯誤思想。而這思想可能從過去成長環境、或從小建立。一個總是逃避失敗的人,缺乏反敗為勝的紀錄,因此認定失敗就是完了。

  失敗的人常憂慮未來,因而產生沮喪的情緒。有個年青朋友試用期滿不被續聘,就情緒化的大吵大鬧,主管告訴他,這裡不適合你不表示你不行,但你這樣反應,只是把不能錄用,變成必須開除的情況,一點好處也沒有。該如何正確處理失敗呢?

原則一:自省原因

  失敗第一時間所產生的,經常是懊惱、自責、或放棄的負面心態。這些負面心態攔阻我們走出失敗困境。人為什麼不能在失敗來臨時跳脫出這種負面心情呢?

  很多時候都與心思的抉擇有關。心思有如戰場,我們需要學習對抗面對失敗的負面情緒,對抗自憐自艾、怨天尤人的想法,拒絕負面思考,免得更加的沮喪自憐。

  我們當以檢討自省,來面對失敗。想想什麼是我該負責的?什麼非我所能控制?如果失敗的發生不在自己對可能風險的掌控中,如果自己已經盡一切努力仍然失敗,就不需為此過份自責。為自己所不能負責的事責備自己,並不公平。

  若能檢討失敗原因,理性面對自己應該負責、需改進的疏失,失敗對我們而言,就是學到了一些功課。失敗有如人生的考驗,一次考不好不需要洩氣,而是要檢討過不了關的原因,以便下次更加小心、有所改進。

原則二:接受失敗

  認為自己不應該失敗的人,反而容易在失敗中過份自責。當失敗來臨時,驕傲的人不容易承認自己的疏失,這類人很難接受自己的責任。

  他們認為自己應該要完美無缺、認為自己表現不應僅是如此,所以完美主義的人面對失敗時,挫折感會較深。

  在我自己的工作經驗中,身為主管,常需要處理同仁失敗的狀況。如果同仁已經失敗,責備他或自己有什麼用呢?不如瞭解造成他失敗的原因。

  是否因為我錯估他的能力?是否因為我沒有管理好他的進度?是否因為我沒有交代清楚?這樣檢討,管理才能繼續進步。

  許多時候,失敗其實是顯現我們性格中的缺點。當我們性格不改時,同樣的失敗會重複發生。

  當失敗來臨時,負面情緒不但於事無補,反而還會阻擋我們解決失敗的能量。因此失敗來臨時,我們要用積極的思想來代替負面思想。

原則三:看長不看短

  林肯總統雖然有豐富的失敗經驗,但人卻只記得他當了總統,不記得他的喪氣往事。因為人生是看長期發展,未到完結篇前,不要為今日失敗懊惱。

  如果我們遇到失敗就賴著不起,精彩好事就真的後會無期了。因此現在糟糕的狀況,不要看得太認真,因為現在不能代表未來。

  人生是一個馬拉松賽跑,一跌不起、賴在地上不繼續走,就不可能到達終點。但如果跌倒還起來,誰輸誰贏還很難說。聖經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

  舊事已過,一切都要變成新的了。」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重新做人,重新起步,人生是看長線而非短線的波動起伏。

原則四:修正成功觀

  你認為什麼是失敗,決定你怎樣反應失敗。你怎樣看待成功,決定你如何對待失敗。如果你的成功定義是與別人比較,那麼多數時候可能你都會嚐到失敗的滋味。但如果你的成功觀是發揮自己的特質、善用上帝所賜的潛力,那麼你就充滿成功的機會。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上帝給他的禮物,不論是你的興趣、你的經驗、還是你的專業,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定位,找到定位就能成功。

換個腦袋看事情

  失敗時常在我們不預期時造訪,失敗有如浪潮,能載舟也能覆舟。當失敗來臨時,如何能乘著逆境而起,往前繼續推進,而不是大浪來襲翻覆下沈?

  學習找出一蹶不振的原因,找出讓自己對失敗總產生錯誤思想(認為自己完了、可恥)、或負面情緒(憂鬱、沮喪、逃避、悲觀)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的某些事件、某些人錯誤的態度,導致自己面對失敗不能產生正面積極的想法。把原因找出來就告別它,不容許自己停留在過去的陰影中。

  總是一蹶不起的人,需要換一個腦袋看事情。唯有保持強盛的戰鬥心志,把負面心態當作敵人,不要容許沮喪打倒,才有機會轉輸為贏。不然就真無反敗為勝之日了。

(本文整理自紀惟明主持,每週二08:00-09:00播出的「展翅上騰-Office EQ」)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