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的孩子英文程度很好,雖然僅五歲,聽力根基打得很紮實,閱讀能力約是美國小三的程度。

朋友分享她的經驗是,孩子從兩歲開始學英文,每天車上聽英文歌、只看英文版影片,四歲上幼稚園後,仍然維持每週兩次的英文家教,小孩的中文、閩南語都沒問題,連日文的平假名都認得,簡單的日語會話也可以,沒有混淆的情形。從小展現精進的語文天分。

其實專家已經證明,七歲以前的小孩每日練習的語言,都可能成為日後的母語。照現在的進展來看,這位小孩將來可以自由使用的語言有四種。她的弟弟英文程度也令人刮目相看,四歲照樣輕鬆閱讀美國小學一年級程度的課外讀物,可見哥哥並非單一特例。

眾樂樂的群體互動

補習英文的孩子很多,但是這位媽媽每天花時間和精神,不是普通的多。會定時選購優良中文故事書,在孩子睡前念給他們聽

重點不單是只有學習,每逢假日都有戶外活動,一大群家族會四處去玩,攀巖、彈跳,他們都駕輕就熟;或到鄉下抓昆蟲,用木棍抓蟬,還知道抓蟬那一刻要躲開,因為蟬受到驚嚇會尿尿…。其他孩子還不會騎腳踏車時,他們已經學會了。

他們沒有獨善其身,還帶著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學習。藉著群體互動,無論陪讀、陪伴,孩子們有實際的人際互動經驗,遇到問題時尋求幫助的資源變多,解決問題能力變強。

非洲有句俗諺大意是,小孩的成長需要整個部落共同來扶養,管教對像增多時,尋求協助和情緒抒發的管道也增多了。

脫離孤島學習行為

我們家有經常一起出遊、聚會的朋友,各家小孩因為常接觸,培養出像兄弟姊妹般的感情。也有鄰居朋友,小孩下課後,家長可以互相接送,這些互動幫助都會小家庭不再是孤島。但是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如此,作家長的要產生共識和善盡義務,尤其允許教導對方的孩子。

許多家庭因為孩子一起補習、上課而互相認識變成好友,偶會聚會。不一起上課補習,就各散東西。又因為小家庭多,孩子生得少,家庭間互動減少,缺乏橫向的學習經驗,鄰里的人際關係淡薄,不相往來,還消極性的灌輸不可和陌生人說話的觀念,卻沒有教導該如何保護自己,或遇到困難時如何談判交涉。

我與孩子間有互通暗號,偶爾讓朋友接孩子,也要在第一時間確認並打電話告知我,在責怪孩子越來越自我主義、行為越來越封閉、越來越依賴電子訊號時,我們是否讓孩子發揮創意,成長過程樂於接受挑戰,才是當務之急。

菁英部落學習法

前陣子,某週刊報導菁英部落的新聞,讓我受益良多,文中提到現代人生活在都市叢林,連運動方式如:慢跑、瑜珈、有氧韻律等都是屬於個人式,如何建構家庭人脈、如何和家族、朋友、鄰居、學校等社會合力教養孩子?

文中提到陪孩子成長的四種方法,都不是以金錢為主要重點,既然教養孩子無法速成,而是花大量的時間,因此養育者不管是父或母,都要視為專業來看待。

一、 家族成員互相幫忙

這需要許多條件配合,前面提的朋友是個好例證。在家庭結構單薄化的現代社會,執行上的確較困難,重點不在於家族大小,在於幾個家族是否相依為命成為部落社群。

二、 願意易子而教

和好朋友一起養孩子,找氣味相投的朋友,讓孩子玩在一起,互相競爭、互相幫忙,讓孩子長大後還能玩在一起。當父母的話不夠有影響力時,或因為關係太近或話太重聽不進去時,或者重話出去不容易收尾時,易子而教能化解緊張氣氛,也能讓親子有台階可下。

三、 搬到好社區和鄰居一起教養孩子

好社區一定有不少臥虎藏龍的人,社區若能發揮功能,就能提供讓孩子活動的場所,也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人組織社團,這是一種替代鄰里的方式,例如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彩虹媽媽說故事、毛毛蟲兒童基金會、主婦聯盟等,為都市家庭打造的部落都很有特色。或者,學生家長會也是現成的社團,都能夠為教養孩子提供一份心力。

四、成立社團舉辦活動

可以成立家長讀書會,進而交換理念、培養默契,藉著舉辦各種活動,如露營、登山、溯溪、郊遊、騎車、參觀博物館等,讓不同專業領域的家長各司其職,也能有靜態活動,凝聚孩子、享受親子同樂的樂趣。

打造健康學習環境

孩子成長是多樣性的,要培養他們待人處事的道理或傳統優良道德,要有家庭和環境的配合,幫助孩子成長,也是教學相長,減少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要靠家長們努力打造健康的學習部落。

(「社區大學EASY GO-健康新主張」Irene主持 每週二17:00-18: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