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之間

陳心祈(2018祖孫傳情攝影徵文比賽學生組佳作)          1422

 

「阿嬤我回來了!」從小到大,我回到家都會這麼喊著,而阿嬤也總是親切的回應「歡迎你回來!」

在上幼稚園前我都待在阿嬤家,比起其他兄弟姊妹,我和阿嬤的感情特別好,也有專屬於我們共同的回憶。記得最深刻的是小時候阿嬤哄我睡午覺,我有時貪玩誤了時間,這時阿嬤就會開始數「三、二、一」,聽到阿嬤開始倒數,甫習得不多詞彙的我總是格外緊張,連忙放下手邊的玩具邊踉蹌地跑向阿嬤邊大喊著「不要數、不要數!」然後窩進阿嬤的懷裡睡午覺。

我的阿嬤是位師母,床邊有一本被翻得破舊的《聖經》,我常常看她戴著眼鏡或拿著放大鏡看著,自小到大從未改變。有時,她會跟我說《聖經》故事;有時,其他牧師會到家裡作客;有時,她會望向客廳掛的經文匾額「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隨著時間推演,我長大了,大多數的時間慢慢被課業佔據,和阿嬤相處的時間相對變少了。那時,我總是認為阿嬤和她的一切都會像客廳裡的匾額一樣,無論什麼時候去看,永遠都在那兒。而對當時我來而言,我並沒有不關心她,她重燙了頭髮我總是第一個發現,每天出門及回家時都會向她請安,每個禮拜天也會和她一起去教會。日復一日,我們就像太陽及月亮運行般規律的見面,但也僅止於見面寒暄罷了。

這樣過了好多年,直到阿公辭世,那個陪她走過一甲子的依靠頓時消失,偌大的透天厝空出了一大半,只有些失去主人的衣物與醫療用品和她處在一塊兒。

接到噩耗後,她只是緊閉著雙唇,沒有在家人面前掉下一滴眼淚。在阿公入殮時,姑姑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直到阿嬤給她一個擁抱,她的眼淚便一顆一顆湧出,最終難過的哭紅了雙眼,而阿嬤僅僅是皺著眉頭,緊閉著雙眼,沒有講任何一句話,也沒有掉任何一滴眼淚。

事後我常在想,她其實比任何人想像的勇敢。作為母親,她堅強地為子女撐起一把保護傘;作為師母,她親切的關心會友的近況;作為祖母,她能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另一方面,也是在阿公辭世後,我才明白,也許她並不會如同客廳的擺設般一成不變,也許,她也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我開始學著珍惜這份親情,開始試著和她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趣事,夏天的夜晚,擺幾張椅子在門外,隨興的和阿嬤聊聊天;冬天的夜晚,切一盤水果,和她窩在客廳裡看電視。我開始邀請她進入我的生活,不論是參加我們班的成果發表會或是社團的聯合展覽,也分享我的心情,把開心的事、擔心的事都跟她說,而她也會予以回應。

高中時,在一次禮拜後,我怯怯地問阿嬤是否願意去看攝影社的聯合展覽,她欣然答應了。那天,她穿著紫色的洋裝,帶著肩背包,一貫的端莊的穿衣風格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了。但不同的是,那天的她不像是之前我所見的樣子,她像個小女孩,緊緊握著我的手,又像是第一次進到教室的小學生,羞澀得不敢隨意在展場走動,於是我們牽著手逛完整個展場,討論著最喜歡哪幅攝影作品;轉瞬間,我突然覺得她變得像是朋友般親切、沒有距離感,是那種讓人忘記原有關係的親密。

現在我離開家鄉到大學讀書,貼了一張家族合照在宿舍的牆上,雖然不能常常回家,但每天回到宿舍就可以看見一家人和樂融融的樣子,便感覺到一陣幸福。而當我每個月抽空回家時,總會期待我在大喊「阿嬤我回來了!」後,她仍會大聲地回應「歡迎你回來!」然後放下手邊的事,穿著拖鞋出來迎接我回家。

在不到二十年的日子裡,細細品味著每個階段,都可以看見她對我們的用心及愛心,而我也相信,她的愛是像那本《聖經》以及那塊匾額所寫「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並且永不止息的愛!

 

【評審的話】

文字:

1.跟著文章,回想從前,歷經生死分離,學會陪伴,細心觀察與流暢文筆。

2.影像只見背影,留有伏筆,優劣參半,社群網站與長者成為趣味重心。

攝影:    因為珍惜祖孫情而改變自己,縮短彼此距離。比喻生動,前後呼應。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