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水故事

 

二峰圳  埋藏地底的先人智慧

 

應靜怡  「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主持人、留美環境工程碩士、資深媒體人

 

仿佛到現在才被大眾知道的寶藏,蘊藏在地底深處的祝福,多年來等待人們的珍惜。這一如珍珠般美麗無價的水源之處,宛如上帝隱藏的珍寶,直到民國九十七年,才被登錄為文化資產「文化景觀」。

不多人知道的二峰圳,在早年就有著豐沛的伏流水,被先人注意並運用,如今愈來愈多人珍惜這特別的水源,並前往親水,也讓人有機會去體驗回溯、一窺過去先人取用水資源的智慧。

屏東科技大學丁澈士老師曾著文比喻其為「山中傳奇」、「輸送幸福」,因為早在1912年,就在屏東平原建造了大石堤(林邊溪防洪堤),之後有地下集水廊道工程,解決了當地民眾「春冬苦旱,夏秋苦潦」的難題,完工後命名為二峰圳,至今仍然繼續供應。

愛捉迷藏的水?

什麼是伏流水?為何形容它「愛捉迷藏」?觀文生義,它的確是潛伏於地下,不過不只是地下水體,它還有流動的特性,令人有時看見、有時看不見,仿佛跟人躲迷藏。

台灣的地層,由剖面來看,很像千層派或黑森林蛋糕,許多層次錯疊。大部份粗土壤顆粒之間含有水份,而細土壤顆粒則可形成阻水層,隔出不同的上下含水層,當水份流動時,不一定按照同一深度或方向,是複雜又有趣的地底水文世界。

一般來說,河傍底部或河岸的兩側,有可能會有伏流水,特別是流動或暫存於河床下方砂礫石層中的水源,也包含河川及沼澤底部或側部的沙礫層中所含之地下水。

水質冰涼,玩水最愛?

不少家長想帶小孩到二峰圳去玩,尤其在炎炎酷夏,它冰冰涼涼的水溫,令人消暑,聽說是不少小朋友的最愛。事實上,它不是想像中如「蘇澳冷泉」一般冰冷的水泉,但是為何大家仍說二峰圳的水很冰涼?

比較可能是一種相對體感溫度,因著夏季時地上被太陽高溫曝曬,自然會感覺乾熱,而伏流水流經地下沒有被曬過的石堆土壤,溫度自然不高,流出後如果立即接觸,自然就覺得清涼。

為何全世界夯伏流水?

全世界都發現伏流水是極佳水源,甚至是最後的解救。因為它入滲的過程,就可以初步淨化水質,若再經過長距離輸送淨化,水質當然更潔淨,可以解決颱風或豪雨過後,一般河川或水庫的濁度飆高,甚至高到令淨水廠不得不關閉,造成地表水多時,反而無法使用的困境。

除了以上狀況,伏流水還有許多優點,例如,流速相對緩慢,水量較穩,在取水時,需要的水利構築方式,相對是環境友善的,花費的工程款比較少,對週邊生態衝擊也比較小,再加上它在季節變換的豐水期、枯水期,都可以取水,的確解決了許多國家的大難題。

缺水,連累伏流水?

不少人認為台灣降雨不易完全使用,甚至被列為世界前二十缺水地區。而具有「永續概念」的伏流水,是令人期待的解決方案,然而,永續經營的理念是不是沒有挑戰呢?

根據資料,自1923年以來,二峰圳有著極充沛的水量,甚至每日可供水二十萬噸,即使是枯水期,也能達到七萬噸,然而,近年卻出現類似「無水可用」的狀況,令人非常驚訝。到底中間發生了什麼變化,水量大減的原因又是什麼?

這個答案,也許要溯源到最起初的時空,因為地下水或是伏流水,不像地表水一般直接從雨而來,馬上就「接到」,反而它的產生需要時間,是天上的水下來之後,又旅行流經某些區域、某些地層,甚至可能是從遠方的高山滲入,走了很遠才來到這裡。

所以其水量與整個大環境有密切關係,反應出來的不只是一個小區域的狀況。當然氣候變遷、人類的工程建物、城鄉都市發展,都有影響。在享受大自然的珍貴寶藏時,我們的作為,值得醒思與評估。

(資料來源:TIIWE國際水利環境學院)

 

(游進裕、應靜怡主持的「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每週六09:05-10: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