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職場】
《高年級實習生》
歲月未曾遲暮,人生依然璀璨
電影與職場智慧的交織
2025年1月1日周三上午八點,在佳音電台及GoGo Radio聯播的《光影職場學》節目正式啟航,以每週講述一部電影故事的方式,陪伴在職場上奮鬥的好朋友。首季的主題是「職場生存智慧」,從《穿著 Prada 的惡魔》中職場新鮮人的迷惘與成長,到《高年級實習生》裡退休後的再出發,這一季的節目希望帶給愛看電影的上班族禮物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職場這場人生長跑中,不論身處哪個階段,都有屬於自己的景框與主題曲。
而今天要推薦的故事,是屬於那些在退休之後,仍渴望擁有價值、尋找人生新篇章的人們—2015年美國電影《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從片名開始,就很有意思: “Intern”在英語中的原意是實習生、見習生,通常指的是初入職場、為了學習專業技能而短期工作的年輕人。然而,電影中的主角班(Ben),是一位 70 歲的退休高階主管,他重新進入職場,卻以「實習生」的身份開始新旅程,不僅顛覆年齡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傳達了終身學習、跨世代交流與價值傳承的概念。
超高齡社會下的「高年級實習生」
台灣於 2025 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說,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是 65 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再是一個未來議題,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隨著醫療進步,人們的壽命延長。然而,當生命的時間軸被拉長,我們該如何定義「退休」這件事?當工作不再是生活的重心,我們是否還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價值?
《高年級實習生》正是這樣一個時代的縮影。電影中的班(Ben),由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飾演,曾在電話簿公司服務 40 年後光榮退休。然而,退休生活並不如想像中的愜意。他發現自己「無所事事,無處可去」,生活被日常瑣事填滿,卻少了真正的目標感。他參與葬禮、旅行,甚至去星巴克點咖啡只是為了和人交談,卻仍無法填補內心的空缺。
有一天,班在街上閒逛,偶然看到一家新創電商公司正在招募「高年級實習生」,這讓他停下腳步。不是因為薪水、也不是因為野心,而是因為內心深處的一個聲音—他想再次感受到「每天有個地方可以去」,想再次成為一個能被需要的人。這不只是填補時間的選擇,更像是一場內心的召喚。
我們總以為退休是人生的終點,但或許,它只是另一場探索的開始。班的故事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真的會有「不再被需要」的時候嗎?還是,只要我們願意,人生總能找到新的舞台?
班的決定反映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許多退休人士並不想完全脫離職場,他們仍然希望自己的技能與經驗能夠發揮價值。
人生的轉折,與圓滿的回音
《高年級實習生》的開場與結尾,猶如一條首尾相接的弧線,映照出班的轉變,也點出電影的核心。
班重返職場的第一關考驗的就是數位能力,面對新公司認為求職信太過時而要求應徵者要錄製短視頻並且上傳YouTube,班並沒有像許多同輩一樣,對數位時代的變化感到抗拒,而是選擇微笑著適應。他本可以寫一封傳統的求職信,但現在,他必須面對攝影機,自信地說出自己為何適合這份職位。對他來說,這不僅是一段影片,而是一種自我證明—證明自己仍然能夠跟上時代,仍然有價值。
鏡頭前的班,語氣沉穩,眼神誠懇,簡單幾句話卻透露出深刻的生命智慧:「我喜歡有個地方讓我每天都能去,我想要那種連結關係跟興奮感,我想迎接挑戰……甚至,我想得到被需要的感覺。」這段話,說出了無數退休人士的心聲。他不是來找工作,而是來尋找新的歸屬。
這是班踏出舒適圈的第一步,接受並適應新時代的「變」,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用細膩的觀察力,為辦公室帶來秩序與溫暖,證明了「老派價值」依然有其無可取代的影響力,這是他的「不變」。
到了電影結尾,茱兒(Jules)這位年輕的創業家,經歷了職場與家庭的重重困境後,選擇來到公園,與班一起打太極拳。這個畫面與片頭班錄製求職影片的畫面相互輝映。最後這場沒有台詞的場景,成了整部電影最動人的對照。
最初,是班小心翼翼地走進茱兒的世界,在年輕人的職場文化中尋找立足點,適應新創企業的快節奏與數位思維;而到了最後,茱兒則主動踏入班的世界,來到公園,在晨曦微光中跟隨他的步伐,學習太極的緩慢與沉靜。
這不僅是世代交融的象徵,更是一場深刻的心靈互換。班帶著他的從容與智慧,讓茱兒看見「慢下來」的價值及人生的智慧:真正的成功,並不只是業務的擴展與企業的成長,而是內心的平衡與人際關係的和諧。而茱兒則以她的活力與創新,為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台。兩個看似來自不同世界的人,最終在這場無聲的對話中,彼此理解,也彼此成就。
從資深實習生到職場導師
中年危機對茱兒來說,並不僅僅是事業上的壓力,而是一場關於自我價值的試煉。作為一位年輕有為的女性創業家,她在短短數年間便將公司推上巔峰,卻同時面臨著投資人的不信任、婚姻的動盪,以及母職與事業間無法兼顧的疲憊。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應該讓出 CEO 的位置,是否自己真的能同時扮演好所有的角色。她的世界,充滿著壓力與焦慮。
在一次深夜的談話中,茱兒崩潰地向班坦白,她的事業雖然蒸蒸日上,卻正在失去家庭,她的丈夫出軌了,而投資人又不信任她,甚至建議她讓位給更有經驗的 CEO。這一切讓她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同時兼顧事業與家庭,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
而班,這位職場的「老兵」,用他成熟的智慧與穩定的氣場,成為了茱兒最重要的支柱。他的陪伴與支持,與年輕世代習慣的「解決問題」方式不同—他沒有急著提供建議,也沒有試圖告訴她該怎麼做,更不會倚老賣老說教,而是以一種近乎無聲的方式站在她身旁,讓她知道:無論外界如何動盪,她並不孤單。當茱兒崩潰時,他輕輕遞上一條手帕,不說什麼,只是讓她有個能夠短暫休息的肩膀。
班安靜地傾聽,他沒有多加評判,只有一種來自歲月的理解與包容。他緩緩地對她說:「你已經做得很好了,真的。你是這間公司的靈魂,沒有人比你更適合這個位置。」這句話,不是勉強的安慰,而是一種來自人生閱歷的洞察。
班的方式,代表了一種「老派」但極為珍貴的職場智慧—真正的指導,不是急著給答案,而是陪伴對方找到屬於自己的路。他的名言「做正確的事,永遠不會錯」,不只是他的行為準則,也是這部電影的核心價值。這句話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誠信、善良與堅持正確的選擇,依然是最值得信賴的力量。
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渴望有一個可以依靠、信任、傾訴的人。而這部電影也讓我們看到「陪伴」的真正力量。
荷蘭天主教思想家盧雲在其著作《與歲月和好》中提出深刻洞見,透過「盼望」、「幽默」、「生命異象」與「溫柔」四重維度,指引人們將銀髮歲月淬鍊成通向曙光的朝聖之旅。這位靈性導師重新詮釋晚年的存在意義——當皺紋成為智慧的年輪,白髮化作星光的冠冕,長者群體不再是被遺忘的「族群隔離」,而是有機會成為「光明之子」,不但可以彼此擁抱與接納,也能將祝福帶給下一世代的人。猶如詩篇92:14-15中所言
「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祂是我的磐石,在祂毫無不義。」
光影故事告訴我們,歲月未曾遲暮,擁抱變與不變,人生依然璀璨。
(文:張詠雯。本文整理自張詠雯主持的「光影職場學」節目,每週三08:00-09: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