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pdf檔

【人生故事館】

陳明里 浴火重生的阿里疤疤

劉麗紅 專訪 / 編輯室 整理


這張遍佈痕疤、破碎殘缺的臉,曾經歷二十四次大小手術,十五年身心復健,阿里疤疤陳明里化痛苦為力量的過程,證明只要走出難關,必能找到生命的陽光。

自稱「臺灣最醜的男人」的阿里疤疤陳明里,1974年12月31日因為電子工廠的機械槽爆炸,四十年前燒燙傷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他們幾乎只有等死…


機械槽爆炸,全身38%燒燙傷


他全身三度燒傷面積達38%,臉部幾乎毀容,現場五位同事一人當場死亡,兩週內另兩人陸續死亡,幸虧同事的妹妹找到國內最好的北榮燒燙傷加護病房,第二天將他們轉診過去,經醫療團隊的搶救,得以存活。

那年他二十歲。第一個月他躺在病床上意識模糊,因為驚嚇過度及全身劇痛而顫抖吼叫。有時痛到沒有感覺,有時則痛不欲生,換藥時是難以形容的痛徹心扉,最慘的是找不到血管可以打點滴。

一個月後命搶救回來了,卻是痛苦的開始。「神經系統恢復知覺,每次換藥時,我在病房裡痛苦如豬般的吼叫,母親在病房外心疼的頻頻落淚。換完藥,我開始發高燒,另一位同事則開始發冷,我們同住一間病房,不知道是開冷氣還是不要。」


眼睛及嘴唇,靠植皮恢復功能


三個月後院方要他出院回家休養,讓身體養胖,一個月後再回醫院住院三個月,開始面對第二個療程—功能性的整形期。

事發時,他的臉部面對機械槽,以致於臉部被燒傷變形,眼瞼(眉毛、睫毛)沒有了,避免成為視障,醫師決定透過整形手術讓他的眼睛和嘴唇能夠張開。光是眼繭,就經過八次植皮手術。陳明里現在的視力保持在0.7-0.8之間,能夠清楚表達,要感謝醫師的睿智決定。除了臉部,他的右手臂及關節嚴重燒燙傷,因此又做了好幾次的植皮、關節手術治療。整個治療達三至五年時間,這段時間,他無法自理生活。

手部燒燙傷的後遺症是指甲角質化,如同沒有指甲一般,生活中很多粗動作,如:搬運東西、抱孩子,或細微的動作,如:拿針線、開易開罐等等,一般人輕而易舉的事,對他都會造成困擾,然而陳明里靠著輔具一一完成,到現在他什麼都能做。


靠走路復健,痛變成家常便飯

「恭喜你,要出院了,記得要好好做復健喔!」治療十一個月後,醫師通知他可以出院了,那年代,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稀少,沒有一套針對燒燙傷病友的復健完整計畫。受傷後他無法走路,因為一走路,腿部的血管爆裂並開始流血。因為沒有心理預備,出院那天,他一坐在床上就暈倒了,不知道往後該怎麼復健、去那裡復健、出院後該怎麼辦?

母親為了照顧他,特別搬到陽明山上住,每天四點半叫他起床,趁著天尚未亮,沒有人看到他,開始學習走路去泡溫泉。

「第一天,五十公尺的路,我走了二十分鐘,每天逼自己走路,經過三年時間,我已經可以連續走四小時而不覺得累。我把走路當作復健,跟醫師配合定期看門診,定期做功能性的手術,讓我重新站起來。」

他說過程中,「痛,變成家常便飯;不痛,才是問題的開始」不痛,表示那部分的神經功能有問題;會痛,表示身體的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才有活下來的希望。


表象已改變,只有繼續往前走

除了靠走路復健,也透過閱讀,讓生命更強壯。

他提到「那段時間我做了很多事:1、走路當作復健,2、大量閱讀:閱讀讓我體會讀書能產生力量。某天讀《紅樓夢》,書中一句話敲醒我:『百年身後事,一副臭皮囊』,意思是人死後的樣子都差不多,我們這些燒燙傷的人,若在乎活著時的樣子,保證活不下去。我很清楚我的表象已經完全改觀,疤痕無法消失,唯一能做及該做的,就是該知道如何往前走。」

陳明里從1974年12月底受傷到1979年,花了幾年時間治療、復健、心理建設,才慢慢走出來。剛開始他報名學建築製圖,拿到證照去找工作,卻沒有人要用他。高中同學知道了,找他過去幫忙,下班後帶他去看電影,週末帶他去戶外散心,面對社會及人群。

之後,伊甸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陳俊良,帶著他成立陽光基金會,他開始參與社會服務工作。1992年他到殘障聯盟工作,這期間他不但得到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還成家生子,有美滿的家庭。在人看為不可能的事,後來成為可能。


病患及家屬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陳明里提到,八仙塵爆造成近五百人輕重傷,三人死亡(104/07/06截止)、兩百多人命危的慘劇,因為受傷者穿著泳裝、泳褲,人身大量暴露在火焰的中心點導致。幸好這幾年臺灣的燒傷整型外科專業能力非常強,年輕人有本錢,因此我們除了為他們祈禱求福,盡力提供家屬支持與幫助,與醫療單位配合,避免再度感染惡化。

他建議任何中重度的燒燙傷病患及親人:

1. 一定要送到燒燙傷專業醫院醫治。因為病患的關鍵期是事發後兩週至一個月內。

2. 復原要依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傷者的身體夠強壯,還有一搏的機會,如果身體底子差,狀況較令人擔心。

3. 多喝水、多吸收高營養高蛋白食物。燒燙傷病患大量流失水分和蛋白質,因此需要大量的補充。他受傷期間,喝了許多新鮮的果汁及高蛋白食物,身體才慢慢恢復正常。

4. 避免感染。除了照顧的近親家屬,其餘的親友或媒體,盡量不要去醫院打攪。

5. 燒燙傷治療是專業醫療單位的整體規劃,非短期治療或關心能結束,病人及家屬都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痛,你自己承受; 苦,我們一起承擔

陳明里提到當年事發後,母親對他說:「痛,你自己承受,苦,我們一起承擔。」說明當事人及家屬所受的痛苦是難以言喻,復健過程漫漫長路,但是這一切的苦,若有背後支持的力量、專業機構幫助,一定能走出來。


(本文整理自劉麗紅主持,每週一至五09:05-10:00播出的「溫馨傳真情」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