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全球教育方向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結果出爐,台灣的表現,在兩岸三地成績墊底,遠不及第一次參加的上海,以及近幾年教改成功的香港。
PISA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目的在評估十五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這項國際測驗已成為世界各國制訂與調整教育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十五歲的青少年被視為「準大人」,應做好現代公民的閱讀準備,因此,PISA認為青少年的閱讀力,即代表一個國家發展的能力,應視為國家大事。PISA閱讀能力評量,關鍵在思考與自學能力,包含擷取資訊的能力、解讀資訊的能力,以及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三個層次,其題目和我們傳統印象的「閱讀測驗」完全不同,試題裡有大量開放性問答,沒有絕對的對錯,學生要自行根據文本,找到理由。PISA認為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
這次評比顯示,台灣孩子可以進行一般性的文章閱讀,簡單的問題釐清,但缺乏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我們要強調PISA背後,重要的不是「排名競賽」的結果,乃是揭示全球教育的走向。當我們把鏡頭轉向台灣國中生的教育現場,卻發現一天十幾張考卷,從國英數到美術音樂體育等,知識和能力全簡化為選擇、填充題,每天上課超過十小時,即使基測考試方式鬆綁,仍擺脫不了升學主義的包袱,大人們仍用二十年前聯考的迷思,綁住自己,也苦了莘莘學子們!

蒐集、判斷、運用更重要
「陶淵明字__,詩___(元亮,質樸自然)。」
當Google就能找到「標準答案」,台灣的國中教育,卻還在死記硬背、反覆練習,我們想問,為什麼陶淵明的詩只有質樸自然,難道沒有熱血澎湃的作品嗎?中學六年對孩子的形塑非常重要,但我們用考卷、功利性學習框住他們,每天朝七晚九的生活,用分數排名自我定位,不但讓台灣的國中生沒時間閱讀,並且削減了他們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失去人生方向。
另外,有些孩子很會做考題,成績表現優異,但面對人生抉擇時,就沒了辦法,因為人生的試題與思考,考卷裡沒有。當我們希望在教育中看到孩子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時,在我們的考卷上,或許真的只看得到「分數」,而沒有孩子的「我」吧!
念好學校,取得好文憑就有好工作,便能有美滿人生的時代,已經消失了,台灣不再需要苦讀的氛圍,而是一個解放多元的學習環境。
以一位牙醫師為例,現在要成為一位出色的牙醫所需的能力,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雖然人類牙齒不變,但現在牙醫師很多,光有解決病痛的專業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和患者溝通的能力,能否取得病患的信賴和安全感,以及診所的環境營造與附加價值等。
原因在於,知識取得的意義已大不同,過去知識取得有門檻,現今已從資訊爆炸時代邁入創意時代,知識取得已無門檻,關鍵在你能否蒐集判斷和整理這些資訊,哪些是正確的、有用的、重要的,以及可加以運用和發揮的。

動機成為閱讀成敗關鍵力
值得留意的是,2009年的PISA閱讀題目不同於以往,特別強調閱讀動機,原因在於,閱讀動機是影響一個孩子閱讀的關鍵因素,它是由一連串情感和行為上的特質組成,包括閱讀的興趣與樂趣。我們看到幼兒總是急切的想學習,但進入學校後,就逐漸喪失動力,從某程度來看,教材不有趣,不夠具吸引力,學習成為一定得做的任務,而非想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可以努力創造一種讓孩子想去學的氣氛,教育或許就可以有所改變。
當然,在諸多滯礙難行的現況與處境下,孩子無法等所有政策都改變好才長大。身為國中生的父母,同時也是名作家簡媜表示:「家長必須清楚自己要什麼,若希望孩子能有多元全面的通識性閱讀,就不能單要求孩子在學校的成績表現。閱讀和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它是全方位的,除了五小時國文課在學校,其他在家裡,學校如果給他肉吃,我就給菜吃,家庭去補學校的不足。父母要覺知一個現實,不可以將所有責任交給老師,家長必須扮演體制之外的補充角色。」

(本文整理自杜咩主持,每週一至五16:05-17:00播出的「幸福加油站」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