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臺灣「山地之母」、「孤兒之母」、「痲瘋病人之母」的孫理蓮,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1927年她26歲,隨夫婿孫雅各牧師踏上臺灣土地,就喜歡上這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二次來臺,看見各地的需要,開始寫信給美、加兩國的朋友,報告臺灣的需要並募款,並於1962年成立芥菜種會。
樂生療養院是最早的醫療事工,除了帶醫師去探望治療,並設立工藝所學習一技之長。1956年在埔里興建第一間山地診所,是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接著陸續在花蓮、光復、關山、台東、玉里等興建,免費服務貧困病患。
原住民嬰兒夭折率高,於是在東部和埔里設置馬利亞產院,接生新生兒。1960年在嘉南沿海地區成立烏腳病醫院及庇護工廠,陪伴病患走過生命幽谷。
1953年成立痲瘋病患的新生兒的安樂之家和稍大孩童的慈愛之家,讓父母與孩子能被照顧。同年建立兒童之家、少年之家,收容監獄犯的孩子,及日漸增多的棄嬰、孤兒、貧困孩子。
慈善工作延伸到職教育,為原住民女孩設立助理護士、幼稚園褓姆、美髮、縫紉、刺繡等補習班,為男孩成立農牧、木工、汽修、大客車駕訓等訓練班,讓他們有一技之長。
她沒有忽略福音宣教工作,在原住民部落建教堂成立教會,亦投身監獄工作,更派原住民宣教士到南洋傳道,1968年從馬來西亞的沙勞越開始,逐步擴展到新幾內亞、印尼南部等,藉著開辦學校、農業、木業等職訓中心,把福音及職訓帶入該地區。
「人生只有一次,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孫理蓮留下這句經典名言。她踏上臺灣的土地後,極力的將愛與生命奉獻給這塊土地及上面的百姓。1981年,她的生命也歸宿臺灣,她82歲時在工作中辭世,與夫婿孫雅各牧師同葬在陽明山的臺灣神學院教堂旁。
她的一生影響幫助了3449名孤兒、1473名家變的少年、7500名山地幼稚園童、2萬3千名山地嬰兒、6千名農忙托兒所兒童、1050名山地學生、9921名山地女子、1萬5千名監獄犯、3412名肺病患者、82萬人次的東南部病人、1200名痲瘋病患、300名盲人、1352名烏腳病人、1412海外貧童、701名國內弱勢家庭兒童、75名中輟生、854名弱勢失依老人。

(本文摘錄整理自芥菜種會出版的第316期《心耕苗圃》雜誌,及魏德瑜主持的「佳音會客室」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