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許多知名的國際級藝人如莎拉布萊曼、波伽利、海莉、美聲男伶等歌手、史溫格歌手、國王歌手、賈克路西耶爵士三重奏、克拉茲兄弟,還有三月份來台橫跨古典與搖滾樂的小提琴家大衛蓋瑞等演奏家,這些藝人所表演的音樂類型都被唱片公司冠上了「跨界」(Crossover)的音樂風格。到底「跨界」是怎麼來的?音樂又是怎跨出界線的呢?

音樂的國界讓她豐富多元
既然稱為「跨界」,這表示音樂是有界線的,因為有界線才必須跨越。
不同的樂種、風格、形式,都有各自的特徵而產生區隔,而不同的音樂體系例如:伊朗阿拉伯的調式系統、印度的微分音、中國的五聲音階以及印尼甘美朗包含複雜的調式對位等,截然不同的音樂語言更是涇渭分明,所以「音樂無國界」或「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的說法可能要修正了。
因此,就理性的層面來說,音樂可是有國界的,但也因為有了界線而能有如此豐富多元的音樂類型。

福音音樂跨主流音樂市場
既然音樂有界線,接下來看看到底是如何跨界呢?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拜唱片工業興盛所賜悄悄地興起了一種「跨界」(Crossover)的現象,或者可以這麼說,是唱片工業創造了Crossover的新音樂風格。
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發明,從此將留住聲音的技術帶動了唱片工業的興盛;德國音樂學者阿多諾(Theodor Adorno)提出了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一詞,說明了商業活動與大眾傳媒下的文化,正以一種工業的型態快速而大量的複製。
唱片發行也在作曲家、演奏演唱者與聽眾三者中,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唱片工業為創造銷售成績,「排行榜」主導了聽眾購買專輯的依據,也是反映唱片公司的銷售成績。
最具代表性的跨界事件,1969年由46位來自於美國加州的黑人青年唱詩班成員,灌錄發行的福音音樂專輯 Let us go into the house of the Lord,其中的單曲"Oh, Happy Day",這首十八世紀的聖詩,經由唱詩班指揮也是專輯製作人Edwin Hawkins 改編之後,鋼琴、低音吉他加上爵士鼓伴奏,主唱與唱詩班的call-respond、反拍節奏的拍掌聲,具有典型的黑人福音歌曲的音樂特徵。
發行不久之後,因為一位搖滾音樂唱片商發現並首先在搖滾電台節目中播放了這首歌,大受歡迎之下最後竟意外地進入Billboard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兩個月後《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甚至說在搖滾電台中O Happy Day是最受歡迎的音樂。排行榜名次不斷竄升,不只在搖滾音樂電台,連在前衛搖滾、靈魂樂、爵士音樂等電台都開始播放這首歌曲。
製作人始料未及的原本想到只會在屬於黑人的福音音樂市場發行,最後竟擴展到其他音樂市場;從原本針對美國黑人的福音音樂,竟也被白人的流行音樂界接受而廣受歡迎。
自此福音音樂跨出原本的範圍進入了不同的音樂排行榜與不同類型的音樂電台,也象徵從邊緣匯入了主流音樂。音樂專輯由原本的聽眾群,發行至另一個聽眾群,正是一種最初的跨界現象,從一個類型進入其他不同類型的音樂排行榜。所以說排行榜也如同一條隱形的界線,區分出不同的聽眾群和市場。

融合音樂與創意表演藝術
跨界音樂分跨不同的排行榜,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亦可解讀為打破既有傳統風格的另類詮釋,例如:古典音樂作品變換不同的器樂編制或電子樂器演奏,或改以爵士樂團演奏呈現搖擺節拍、即興藍調,甚至改用民族樂器並加入不同的音樂體系詮釋西洋古典音樂;以人聲清唱無伴奏的教堂風格(A Cappella)改編演唱器樂曲作品或模仿樂器如爵士鼓、低音吉他的人聲樂團;以美聲演唱技巧(Bel Canto)加上管弦樂伴奏演唱流行歌曲;不只是音樂,還有結合短劇、舞蹈等聲光音效多媒體的表演,不但跨越音樂類型更橫跨多元的藝術領域。
也有使用傳統民族樂器演奏爵士音樂,更呈現了在東西文化上的兼容並蓄。姑且不論這樣的音樂到底是融合、是拼貼還是混雜,現在的跨界更包含了具有創意與即興的概念,突破既有的音樂審美感官。

突破形式框架使福音遍傳
不過話說回來,跨界音樂重點到底還是在於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為何要突破既有的形式框架?當時的Oh, Happy Day在歌詞中傳遞著「快樂的日子乃因耶穌洗淨了我們的罪」(Oh, happy day, when Jesus washed my sins away.),藉由唱片以及傳播媒體,讓白人接納黑人福音音樂的同時也接受了佳美的福音訊息。聖經歌羅西書1:28「我們傳揚祂,是用各樣的智慧…」,願每一首音樂「彈得巧妙,聲音洪亮」,讓上帝的名得榮耀!

(佟建隆主持的「樂自心中來」節目,每週日22:00-23: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