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特·稿】

敬祖與孝親

謝宏忠 (靈糧神學院院長)主講 / 編輯室 整理


某年復活節正巧和清明節同日,在美國某處墓園,有些臺灣移民準備了三牲五果放在墓碑前,向祖先上香祭拜。美國人看到後好奇的問:「你們放這麼多東西,到底你們的祖先會不會吃啊?」臺灣人不高興的回答:「如果你的祖先會起來聞你帶來的花香,我的祖宗也會起來吃我準備的東西。」意思是,你覺得我這樣做很笨,你也聰明不到哪裡去。


宗教性與倫理性的祭祖


一般而言,祭祖含有「宗教性」和「倫理性」兩種成分。

「宗教性」是把祭祖當作「亡靈的崇拜」,認為祖先會庇佑後代,若不祭拜,他們會變成孤魂野鬼,帶給陽間人厄運。

「倫理性」則把祭祖視為慎終追遠。祭祀始於商朝,儒家時代賦予孝道的外衣,不祭祖就是不孝,當天誅地滅。

《聖經》提到,唯有創造宇宙萬物及人類生命主宰的上帝,才能賜福我們。求祖先保佑,倒不如求上帝保佑。《聖經》與祭祖的倫理面沒有衝突,基督徒是可以藉著掃墓追思敬組。


祖先死後靈魂歸何處


基督徒敬祖卻不拜祖,與「祖先的去處」有關係。按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祖先的去處有三:

一、陰間。民間習俗認為,陰間生活無異陽間,因此陰間需要的東西可以請陽間的親友燒給他們。形成今日活人燒紙錢、燒信用卡、燒手機、燒房子給死人的現象。問題是:這樣燒代表什麼?

若祖先在陰間自身難保,不燒東西給他們就會變成難民、貧民,他們豈能賜福給在世的親人?區區一點紙錢能供應滿足歷代祖先的需求嗎?

二、輪迴。如果他們的去處是輪迴,那就不用拜了。輪迴變成人,表示有人養他,因此不用拜。如果輪迴變成雞、鴨、豬、魚,還用這些來拜,是不是太殘忍;如果變成草食性的牛、羊,人還給牠們吃肉,會不會很奇怪。結論是:如果相信有輪迴,根本不需要拜。

三、神主牌。如果祖宗死後住在神主牌裡,表示他們沒有輪迴,也不需要三牲五果來祭拜他們。


清明掃墓該怎麼做

基督徒信靠的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上帝,因此掃墓時會遇到「是否拿香」「能否燒紙錢」「能否鞠躬或磕頭」「可否設神祖牌」「可否吃祭物」五種難題。

1. 香是印度人在魏晉南北朝時傳入中國,有祈福與消災的作用,具有宗教祭拜的性質。基督徒掃墓時可以鮮花、植樹或盆栽取代香,仍可表達慎終追遠的誠意。
2. 唐明皇時代,百姓受老莊思想影響,藉著燒紙錢成仙,有祭拜之意,因此不宜用。
3. 中國傳統文化中,晚輩領壓歲錢或結婚時會向長輩鞠躬或磕頭表達尊敬,掃墓時可以此表示對祖先的尊敬。
4. 神主牌代表神明,有祭拜涵義。基督徒可用相片或家譜來替代。
5. 華人祭拜後吃祭物代表是一家人,一般而言能不吃就不吃,若親人反彈,可以求上帝賜下智慧來面對。


聖經中「敬祖」觀念


1. 希伯來人對「我」的認知: 希伯來人提到「我」,是「祖先+父母+我+後代」,他們認為生命是無法切割的,因為有祖先有父母,所以我存在,生命能夠延續是因為我們有後代,才構成「完整的我」。聖經提到某個人時,會同時提到他是某某人的兒子,我存在是因為我的祖先存在。上帝要我們牢牢記住,沒有祖先、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在生命的延續中,上帝透過希伯來文化向我們顯出祂對人類敬祖的心意。

  2. 希伯來人死時會提到「歸到他列祖那裡睡了」,意思是我要歸到祖墳那裡,死後和列祖放在一起,這是他們敬祖的表現。
 
  3. 希伯來人非常看重家譜,甚至將人類的家譜溯及始祖亞當,稱他為「上帝的兒子」。因此希伯來文化的「慎終追遠」,追到上帝是生命的源頭,不但認祖歸宗,也尊崇上帝。
 
 
  孝親甚於敬祖
 
  《聖經》十誡的第五誡提到,人要孝敬父母,這是第一條帶著應許的誡命,使我們人生得福,在世長壽。因為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重孝敬親是上帝的心意。
 
  1. 要供養父母。兒女要在金錢或生活所需供養父母,不要對他們吝嗇。耶穌對法利賽人說:你們教導人說,錢拿去奉獻給上帝,就不需要供養父母,這是用人的傳統廢了神的誡命。從孝敬父母的角度來看,即使兒女們賺得錢不多,有給總比沒給好。每個月給一些,是一種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的表現。
 
  2. 不羞辱父母。不做壞事辱沒父母的名,不對父母惡言相向。作兒女的要在言語和行為上謹慎小心,免得傷了父母的心。
 
  3. 要敬愛他們。俗語說:「生前給他一粒豆,勝過死後一顆大豬頭」。生前用言語和行動愛父母,花時間陪伴他們,甚於死後花大錢祭拜。
 
  願每位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把握機會,在父母還活著的時候,好好的孝敬他們。在父母過世後,能以敬祖的心追思他們的美德,並能與生命的源頭—上帝連上線,得著一生最美的祝福。
 
 
(本文節錄整理自每週日08:05-09:30播出的「空中禮拜堂」節目)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