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傳·奇】

施秀菊 使琉璃珠大放異彩的推手

廖偉凡 專訪 / 編輯室 整理


不放棄追夢創新,傳統工藝也能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屏東三地門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製作精美的手工琉璃珠,結合排灣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元素,成為炙手可熱的藝術品。不僅成功地進駐桃園國際機場免稅商店、臺灣歷史博物館及101高價精品店,更打進挑剔的日本市場。同時,政府單位點名蜻蜓雅築為國際貴賓參訪行程點之一,許多來台的外國總理或國際貴賓,透過蜻蜓雅築的精緻工藝,看到臺灣在發揚推廣傳統文化上的努力。


發展排灣族失傳的琉璃珠藝


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位於屏東三地門鄉的三地村,創辦人兼負責人施秀菊是道地的排灣族人,民歌手施孝榮是她的弟弟。琉璃珠已經流傳1600年歷史,與陶壺、青銅刀列為「排灣三寶」,是身份、權利與地位的象徵,具有家族傳承意義,是祭典與婚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施秀菊提到,母親在她十幾歲時罹患癌症,為了支付母親的醫藥費,家人變賣母親收藏的古老排灣族琉璃珠。母親過世後,留給她一對琉璃珠手環,看到這對手環,就就想到母親的愛。熱愛家鄉土地的她,高中畢業後回鄉擔任幼兒保育員,又苦讀考上師專的幼師科,畢業後成為國小附設幼稚園老師。

施秀菊的母親生前最愛琉璃珠,不忍心看到傳統工藝漸漸式微,慈母過世後,她和先生決定學習珠藝技術,讓排灣族文化傳承下去。取名蜻蜓雅築,是因為她喜歡蜻蜓,且琉璃珠也叫蜻蜓珠。

當時,琉璃珠燒製方法沒有典籍及實驗口述記載,無基礎下,和小叔陳福祥一起研究燒製的技法。在先生鼓勵下,一九八三年成立蜻蜓雅築,一面教書一面創業,努力恢復排灣族的傳統珠藝。

琉璃珠是用高溫的氧氣與瓦斯燒出來的,屬於玻璃工藝。在一顆琉璃珠成型之前,需製作耐熱棒、抽取彩紋細絲、捲覆坯體、著紋和徐冷等多個工序。僅點火一項,工藝師就需冒著灼傷雙手的危險,在瓦斯和氧氣彼此助燃的火焰下,彩繪剔透的琉璃珠。

蜻蜓雅築珠藝最大的特色是,以現代的技法重現部落的古珠藝術,卻又不限於原住民的傳統圖騰,融入女性的靈思情感,頗受觀光客及國際訪客青睞。


認同土地族群發展原民文化


過程中,歷經多次的失敗,手多次被高溫燙傷,然而最難過的是,一起打拼的丈夫陳福生在年紀輕輕就因為意外車禍過世,那年她才三十三歲。由於工作室多聘用當地部落婦女,學習技能及生存的尊嚴和生命的溫暖,縱使遭遇不幸,她仍強忍悲痛,使工作室運作自如。

三十年來,施秀菊曾有過「好想關門」的念頭,但是每當如此時,她總是勸慰自己「苦難是上帝包裝的祝福。」

她受訪時提到,能夠堅持下去,在於認同土地並回饋部落。「看見部落的長者漸漸凋零,部落的孩子往外地發展,這些都是我的沈重包袱。部落如果沒有人,空留土地有什麼用!我是基督徒,上帝呼召人的方式有很多種,上帝使我從小有機會在外面接受教育,因為喜歡部落,畢業後又回鄉服務,當我決定留下來時,就開始思考能為部落做些什麼,那是一種很迫切的感覺。」這是她堅持把工作室設在只有四百多戶人家的村落的原因。


海角七號讓琉璃珠藝爆紅

二零零八年,她差一點撐不下去,卻因為電影《海角七號》爆紅而化解危機。

那時工作室加上餐廳共有三十多位員工,至少要月入百萬元才夠成本,為了要讓員工領到薪水,她經常向友人借錢周轉,幾乎撐不下去時,奇蹟似的因為海角七號的爆紅總算暫時渡過當時的難關。

有媒體報導,在《海角七號》飾演警察勞馬的歌手民雄,與施秀菊熟識,詢問是否可否免費贊助。施秀菊一口答應,臨時打造於小港機場中的場景,沒想到《海角七號》演出女主角在機場買幾條蜻蜓雅築製作的琉璃珠送給劇中人而爆紅,琉璃珠也跟著熱賣,他們的訂單跟著暴增,本來要放無薪假的,突然間逆轉,還得雇人趕工,一場危機化解於無形,施秀菊笑說,「七,這個數字,在基督教裡,代表著上帝完全且神聖的祝福。」

目前,工作室有多達二十多位的工作人員,都是部落婦女,希望藉著製作珠藝,將排灣族的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上帝的手牽引施秀菊往前走

施秀菊是虔誠的基督徒,從琉璃珠中看到上帝給她的呼召,從土地認同上,看到自己的價值,也從大小逆境中,看到上帝的手一路扶持帶領。

她說:「生命中若沒有經歷這些挫折,那麼生命真是太過平凡,我感謝上帝讓我經歷這麼多的困難和挫折,因為在這些困難挫折的背後,我看到上帝的一雙手在帶領著我。因此,每天早上起床後,我一定向上帝禱告,求上帝在這塊我熱愛的土地上繼續使用我。」


(本文部分整理自2014.6.25播出的「哈囉!謝謝您(每週一至五15:05-16:00)」節目內容, 歡迎以智慧型手機進入「佳音WebApp」,由節目表進入收聽完整節目。)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