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青少年四個面向
青少年有四個面向值得父母關心:
一、青少年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青少年可分為早期-國中階段(11至15歲)、中期-高中職階段(15至18歲)、後期-高中畢業後或大專階段(18至22歲)。原則上,是青春期開始至身心發展成熟為止。
  除了身心變化大,這段時間奠定知識技能的基礎,興趣、態度、理想、品德的培養,價值與人生觀的形成等,是人生中最重要階段。

二、青少年的情緒發展
1、 情緒變化莫測,今日歡欣雀躍,明日可能垂頭喪氣;有生理性的自卑與害臊,或有好吃、好睡、好動的生活困擾。青少年有性  成熟與性衝動,以及與異性朋友相處的壓力。有下列的困擾:情緒不穩、處事不夠認真(或不誠實)、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  意、不懂得時間管理、害怕犯錯、多愁善感、缺乏自信等。
2、升學與就業困擾:擔心是否得到嚮往的職業、考不上理想的學校、專業能力、不瞭解自己的性向或興趣、想多瞭解對於各種職業 

3、青少年憂鬱症:分為情緒、身體、行為三部份。情緒會出現低落、不快樂、憂鬱、自覺無價值、易怒、自殺意念等;身體有全身  不適、沒有體力、易疲倦、沒胃口、或嗜吃、失眠、易醒、早醒等;行為有不專心、沒精神、失去興趣、成績退步、不願上學  、自傷、自殺等。

三、瞭解青少年的次文化
  青少年有其特殊文化及行為特徵,他們追求流行、趕時髦,穿著東洋化或異國風之服飾,愛現校園特殊語言格調等。
次文化分為:1、享樂型,2、「義」字當頭型,3、重面子型,4、疏離型,5、抗議報復型,6、反抗型,7、自甘墮落型,8、表現型,9、順從型。
  犯罪或偏差的次文化可分為:1、青少年金錢犯罪次文化,2、衝突犯罪次文化,3、逃避、犯罪的次文化,4、藥物濫用、婚前性行為。

四、青少年父母的家庭管教輔導原則
  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父母的責任,需瞭解孩子不端正行為原因,也需要時間培養建立。下面幾個原則可參考。
1、不要比較: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挑戰和包袱,不要拿自己的家庭與別人比較。
2、鼓勵孩子積極的思想或逆向思考。
3、用自然邏輯結果原則教育。比如,尊重陰雨天是否帶傘,若因淋濕,甚至感冒,父母從旁安慰,讓他們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4、父母常保持微笑,避免衝突;要用開心的口氣說話。
5、自我實現的預言(比馬龍效應):依據某人的現況對待他,他就維持現狀;依據他可以或應該變成的樣子待他,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6、定期注意情感帳戶,讓孩子感覺他們在父母眼中是重要的。適時地給予慈愛,錯誤時能坦然道歉。假以時日,情感存款必帶來驚人成果。
7、平等、尊重、個別化原則: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讓他們自我管理,並依據他們的經驗和智慧作決定,我們的愛心愈大,同理心就愈強。注意孩子的學習態度而非成績,才能持續愉快的學習,因喜歡讀書而讀書。
8、知所不欲,勿施於人:談論與孩子相關事情時,應尊重當事人。家長以身作則、原諒別人,耐心付出無條件的愛,對孩子信守承諾。
9、歡樂與治療的家庭會議。視每週一次的家庭會議為家庭生活的一部份,全家人專注地團聚,能讓孩子感受家的力量。
10、與孩子一對一約會。安排與孩子談心時間,集中精神、專心建立彼此關係。讓孩子決定談話主題。像一張白紙聆聽,不做任何評論。裡傾聽,用尊重的態度傾聽,學習從他的思考架構沒。進而交換秘密,分享與分擔。
11、愛你的配偶,就是為孩子所做的最偉大之事。
12、鼓勵肯定對方價值,獎勵多於懲罰。分辨酬賞與懲罰的效果,分辨何種管教方法會惡化問題。在家庭中創造「暫停按鈕」─不要作出衝動的直接反應,說不該說的話或做了不該做的事。父母的言語與行動應出自「以原則為重心」的價值觀,而非出於當時的感受或情境。也同時教子女學會堅持原則。
13、父母角色由指導式改為非指導式,從家長轉變為孩子的知己。
14、行動代替多言。全心注意影響範圍,盡力採取行動,增加情感帳戶,建立互信的關係,培養無條件的愛,它會逐漸擴大,同時也以身作則,影響別人。
15、成為禱告的父母:多禱告,多有能力;少禱告,少有能力;不禱告,沒有能力。

永不放棄 繼續努力
  對青少年孩子必須「永遠、永遠、永遠不放棄」。
勿做十大糊塗事:想太多、做太多、罵太多、給太多、要太多、玩太少、坐太少─少有坐下來聊天談心的習慣、知太少─忽略現代資訊吸收、愛太少、變太少─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
  雖然親子關係模式多已成定型,但仍願做出承諾,願意一起成長。給自己、也給孩子時間做些改變。
愛是種承諾。信守承諾最能幫助人成長。想愛不等於去愛,愛是行動。小事就是一件大事。細心、有恆、慈愛地去做許多的小事,絕對是一件大事。
  關心青少年的同儕文化,瞭解其價值觀,並協助其尋得個人的生命意義、發覺上帝所賦予您孩子的天賦潛能,儘早培養成專業。
給青少年必要的家庭支持力量─擁抱是重要的;懂得讚賞與適時的安慰。學習適時的輕視錯誤。說「對不起」是考驗父母積極主動的能力。有勇氣做不完美的人。「你我都不夠完美,但我們正在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只關心自己是否盡力,不需補償他人錯誤。
  當我們謙卑地分享學習心得,無意「塑造」對方,這種態度會消除孩子加在你身上的標籤和判斷,讓我們在「安全」、合理、允許出錯的環境中,繼續成長與改變。

(本文整理自吳錡主持 每週日00:01-01:00播出的「星空夜語」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