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文革的時代,黃安倫的音樂路並不是一路順遂,中學時期因響應政府號召上山下鄉,音樂學院的學生被派到塞北軍墾農場,與當地的農人一起生活、工作。

  雖然學校的學習被中斷,奮學的黃安倫,白天跟著下田工作,半夜裡還要趕七、八里路,到鄰近的小村莊使用一架破舊風琴。如此風雨無阻,持續了兩年,自學完成大學作曲的基本課程。而這架風琴是百年前一位不知名的宣教士留下來的。

  後來又跟著前輩陳紫收集民歌。在塞北四年間,他體驗到真正的勞動生活,接觸到真正來自大地的音樂與情感。

?

尋見音樂的頌讚者

  結束了塞北生活,回到北京,以為可以開始朝西方古典音樂發展,並期許可以寫出與巴赫、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等大師作品相等級的中國音樂,沒想到卻被安排在京劇團吹笙(註 1),一待又是四年。

  正直是指堅持用對的方法作對的事,勇敢是指勇於堅持道德原則,拒絕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勇於做利他卻損己的事。這是決定如何解決問題的底線,如果沒有這底線就會落入沒有原則的妄行中。
他不以為苦,這些經驗反而讓黃安倫更加明瞭中國音樂的奧妙,並對日後突破民族音樂限制的作曲方式有深遠的影響。

  曾有西方音樂評論認為,黃安倫的音樂把西方與中國音樂嶄新且巧妙的結合一起。的確,黃安倫的作品裡有一種中國味,即使他在美國耶魯大學接受完整的西方音樂教育,有純熟的西方作曲技巧,他的音樂裡卻總有一股獨特的中國氣息,是別人學不來的。

  在音樂領域自在揮灑的黃安倫,在作曲時常常自問:為什麼而作?

  西洋藝術中常感受到平靜安穩,純淨光輝的感動,是他一直追尋的目標,然而,卻苦於找不著。一九八一年,當黃安倫在加拿大第一次進入華人教會,聽到來自上帝的呼喚,他終於明白,為什麼他從小就景仰的巴赫說「將一切榮耀歸與上帝」?為什麼貝多芬說「再沒有比把上帝的光輝普照人間更崇高的事了」?

  他們為什麼而作?因為要為上帝而作!

悲痛中體會天父的美意

  二零零二年八月,黃安倫正在莫斯科錄製「十字架的愛」(註 2)聖樂專輯,接到妻子從加拿大打來的電話,告知唯一的兒子黃凱冬因意外過世的消息。

  突來的打擊使他不禁要問上帝,為什麼不是他,而是青春正要飛揚的兒子凱冬?但在禱告中,上帝以「以馬內利」(註 3)這句話,使他有力量繼續緊湊的錄音工作。

  當天在錄製《感恩的淚水》、《主阿願你牽著我的手》及《中國早晨五點鐘》的現場,感人的歌曲激動人心,奇妙的救恩臨到,許多合唱團員錄音後決志信主耶穌。

  趕往加拿大的飛機上,聖經的話語再一次映入黃安倫的眼簾:「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鉤在那裡?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註 4)

  這段經文使他豁然開朗,相信凡事都有上帝的美意,相信上帝已經穩穩的接住他的孩子,到一個美好的地方。他以「感恩的淚水」為主題,為兒子舉辦一個充滿信、望、愛的追思禮拜。黃安倫的家,再一次為主做了美好的見證。

  儘管已入選「世界名人錄」及「中國百科全書」,黃安倫謙卑柔和的心,持續要將音樂奉獻給上帝。他是上帝手中的一支筆,不只譜出動人的樂音,也劃出美麗無比的生命禮讚。

?

註 1.「笙」,中國吹管類樂器。
註 2.「十字架的愛」專輯:小敏詞曲創作,黃安倫編配,神州傳播協會製作。
註 3.「以馬內利」意為「上帝與我們同在」。
註 4.取自聖經歌林多前書十五章。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