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對基督徒來說,是重要的節日。紀念主耶穌基督為全人類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寶血救贖,使我們得以重新歸回上帝的面前。三天後,主耶穌的復活,更是戰勝黑暗權勢的記號。

  復活節是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的前兩天,就是受難日。基督徒為紀念主耶穌恩典的拯救,總會有慎重的復活節崇拜、音樂與其他相關活動。

  創作華人彌賽亞神劇

  提到復活節音樂,我們所知的多為國外聖樂作曲家的作品,古典音樂如巴赫的復活節清唱劇、貝多芬-橄欖山上的基督,較近代的則有湯姆.費奇金(Tom Fettke)所創作的復活節清唱劇及其他復活節聖詩等。

  這些聖樂作品雖然優美,但因為原曲創作為外國語文,對大部分的國人來說可能只能欣賞音樂之美,而作曲家所傳達的信仰感動,就較難領受。即使翻譯成中文,音樂也較艱難冗長,對於一般教會詩班來說,並不容易演唱。

 
圖一: 余國雄指揮海山教會兒童樂團

  有鑑於此,台灣聖樂作曲家余國雄,想創作專屬於華人且教會詩班都能演唱的彌賽亞神劇。他每天清晨五點起床靈修禱告,祈求上帝引領幫助。透過讀經,領受上帝的話語,更深刻體會耶穌為我們受苦的感動。

  終於在二零零六年四月完成並出版彌賽亞神劇。以聖經為題材,從耶穌受難前到耶穌復活都忠實地藉由旁白、音樂與合唱完完整整的表現出來。透過作曲家豐富生命內涵,筆下所刻畫出來的這部專為華人創作的復活節神劇,以中文創作,不僅旋律深刻動人,也使人更容易明白音樂中所要表達的意境。

  孤兒院習聖經與音樂

  提起余國雄,特別的成長背景,練就他紮實的基督信仰與不凡的音樂成就。而他性格溫和謙卑,凡事感謝上帝,也讓人看見他的生命充滿恩典祝福。

  余國雄是布農族人,出生於台東利稻村的高山上,生活不容易,小學二年級時,父母親因病相繼過世,家裡幾個孩子分別被安排工作或是被親人收養。只有余國雄與大他三歲的哥哥相依為命,撿野菜充飢,或是跟鄰居乞討。這樣過了一年以後,兄弟倆才被當地牧師送到位於台北縣中和的大同育幼院,有了安身之處。

  原以為到了育幼院,從此幸福美滿,卻沒想到育幼院中嚴格的生活規定,不僅常挨打,而在育幼院外,原住民與孤兒的背景,使他受到歧視與不平等的對待。

  日子雖苦,記憶中父親在基督信仰中美好的生命見證,卻經常鼓舞著余國雄,他堅信上帝會看顧保護他。而育幼院的院長也常常給予安慰與鼓勵。特別的是,在大同育幼院中的孩子們,除了被教導聖經故事與崇拜應有的禮儀,亦被規定皆須學習音樂。每個院童至少要學會一種樂器。院方在每個主日禮拜後,舉行才藝表演。

  在當時,學鋼琴對於一般家庭的孩子們來說,還屬於奢侈的盼望;而在育幼院竟然有這樣好的學習機會,余國雄非常感恩,這也幫助他踏上音樂之路。

  原住民音樂元素融入創作中

  十五歲那年,為了找老師學習更好的演奏技巧,余國雄開始教鋼琴賺錢。他感謝上帝給他這樣好的音樂天分,因而更加努力,考上師專音樂科。

  師專畢業後,余國雄在學校教音樂、帶合唱團,也開始嘗試作曲。他所創作的原住民合唱曲,除了在國家音樂廳發表,被國內合唱團體帶到世界各地參與合唱比賽也都屢獲佳績。又被選為花蓮師院原住民音樂教材曲目。全省大專高國中國小鄉土歌謠比賽,也曾經連續三年以他的作品作為比賽指定曲。余國雄對於原住民音樂保存,付出極大貢獻。

 
圖二: 余國雄全家福

  身為基督徒的他,自然也將原住民音樂元素帶入聖樂創作中,所創作的音樂作品,總帶有一種濃厚的原始情感。

  談到創作過程,除了是上帝在他生命中的感動之外,余國雄最感謝的是妻子覃曉萍的扶持陪伴。在資源缺乏下,覃曉萍為了保存丈夫的作品,學習使用電腦製譜,甚至因而造成眼睛視網膜破裂,但她仍然全心支持余國雄的聖樂創作之路。

  余國雄所創作的聖樂作品非常豐富,涵括神劇、兒童音樂劇、清唱劇、讚美詩歌及鋼琴曲等。他曾說過,音樂是多元化的,上帝給他這樣的恩典,當然要服事奉獻給主。過去他在原住民音樂推廣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他深深明白,不只要走世界的路,更要走服事的道路,為主所用。

(陳倩儀主持的「音樂部落格」節目 
 每週日18:05-19:00首播,隔週日06:00-07:00重播)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