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消波塊

應靜怡(佳音電台「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製作主持、留美環工碩士、資深媒體人)

 

當你聽到「海岸第一排」,想到的是什麼?美麗的海岸線、拍打上來的藍海白浪、綿延的浪漫沙灘、高級的別墅?在台灣,許多人戲稱的「海岸第一排」,指的不是以上那些美好景物,而是不浪漫也不美麗的消波塊。

 

到了海邊,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消波塊,許多人心裡難免升起疑問:有必要那麼多嗎?在過去,為了護岸防災,似乎是勢在必行,甚至相信它能夠「治百病」,解決所有問題;但如今,科技及環境專業提昇,親水與景觀要求增高,不少專家學者也懷疑它的存在是否必然,更懷疑它被標榜的「萬用性」,重新思考:到底是解決了所有問題,還是製造出新的問題?

 

不浪漫消波塊 由浪漫的人發明

傳說中,消波塊與黑道相關連,有的人愛開玩笑:「別得罪某些人,不然可能會被做成消波塊」,更令人有負面觀感。也或許因巨大外型如「爪」,即使美名為「粽」,不論台語稱「肉粽角」或網路上稱「中部粽」,依然喚不起人們對它的正面情感。很少人能夠將消波塊與浪漫水景聯想在一起,甚至有人認為它幾乎是浪漫殺手。

不過,查考水歷史,人們可能驚訝的發現,這不討人喜愛的消波塊,竟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國家—法國發明的。傳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北非戰線上,法軍為了阻擋德軍坦克前進,就用了防護塊,後來戰爭平息,就將它移置於防波堤周圍,也發現消波效果良好,就成為其原型。接續多國仿效,流行開來,也是始料未及。

 

國內大流行 造型有突破

台灣四面環海,各處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不見得有辦法一一解決、量身打造,再加上當年時空背景,並無發展精緻觀光的概念,於是不分北中南,消波塊快速出現在身邊的海河岸線,似乎成了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除了傳統的「粽」型,消波塊還有許多不同的外型,例如有類似「8」字型,橫看讓人聯想「豬鼻子」,還被人直稱有療癒效果,是秘藏的「療癒亮點」; 或是被認為形狀就像豆腐岩,並且「數大便是美」,一整片拍照特別有效果,就成了網路打卡、好友相傳的景點。

 

生活品質提高 消波塊成眼中釘

人們對於生活品質,愈來愈有意識,所以外型不美觀的消波塊,就被人從歡迎到嫌棄。例如,有數百顆消波塊堆置荖濃溪旁,許多人強烈反應,認為寶來溫泉區變似「災區」,破壞休閒景觀,使河岸第一排,成了惡夢第一眼。

 

但是,消波塊果真不合現今使用?答案未定。它被稱為「防護塊」或「弱波石」,可有效吸收海浪或大水衝擊,雖然功能明顯,但就上例而言,之前八八水災、莫拉克重創,溪河道改變,為防之後豪大雨釀災,故採用消波塊,達成「快速」保護功用。然而,對老百姓而言,災難過後最想要的是回復正常日子,最不想要的是有任何喚起災難記憶的物品,也擔心消波塊讓遊客以為當地仍是災區,影響觀感與生意,所以它成了地方的眼中釘,也不足奇。

 

發展國際級水景

消波塊將成記憶傳說?

民間、政府都呼喊:要打造台灣國際級水景,未來採用自然生態工法,部分消波塊撤除,恢復觀光至國際水平,吸引觀光客,刺激經濟。

 

當年水岸政策或許過度專注防災,然而當我們更精進於各方面時,或許也可以思考消波塊的起始之心,全面思考,全區考量,不採用任何躁進、立達目的之方式,讓好的水利、環境政策高於政治目的,讓消波塊去污名,讓水線這一端的我們安居樂業,同時也尊重環境生態的永續,成就多贏的百年大計。

 

(游進裕、應靜怡主持的「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每週六0905-10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