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水故事

愛恨交織的台中綠川

應靜怡(佳音電台「聽台灣水的故事」製作主持、留美環工碩士、資深媒體人)

 

綠川,為台中人所熟知,卻曾是愛恨交織。過去,人們為了發展經濟,寸土寸金,加上汙水未妥善處理,任意放流,日積月累,不只河川美麗不再,而且散發陣陣惡臭,這種種原因之下,綠川部份被加蓋,成為他用或是被忽視,隨著舊城區的式微變化而令人感傷。

 

脫胎換骨的綠川

然而近日看到綠川,許多人忍不住驚呼有如脫胎換骨。綠川自百年前、最早期的清秀佳人模樣,經歷了污臭,又再回復乾淨,還竟然有機會成為燈光秀場,例如特別設置的「蒲公英」、「優悠水母」、「幸福光球」、「紫藤廊道」等藝術光景,受到大批遊客喜愛,甚至當局因考量汛期而撤除時,還引起附近商家連署陳情,期盼保留藝術光景,好留住人潮錢潮,可見其活動帶出的影響力。

當初水岸是以能夠提供全家老少一個親水的環境而設計,加上考量現代人喜愛的休閒娛樂方式,以及都市夜間活動的特殊需求,精心建置燈飾或燈海,融入近代藝術妝點,十足的創新與現代感,使綠川猶如精細打扮妥當的熟女,淡妝濃抹總相宜,再添補幾分台灣人喜愛的日式風格「設度」,塑造幾乎每個角度都好拍的上相顏質,讓如織遊客只會開心忘情的拍照分享給親朋好友。

不只大人開心,連帶小孩子們也玩的投入,完全忘卻了它曾經帶給人們困擾的生活污水味道、灰臉色系的過去。如今,搖身一變,它的特殊場景,吸引鎂光燈及大批媒體報導,正式進入網紅、旅行業者廣推台中一日遊的必到景點、浪漫新寵。

 

綿延歲月注入新文化

綠川擁有漫漫長史,其最早的歷史,有記載的可溯源至清代,是台中市人文發源地,當年可算是台中市中心,早先曾經是中國移民落腳之處,如今菲律賓語、越南語、印尼語…,假日時各式語言交雜,成為新移民及外國觀光客社交、聚集、流連之處。甚至專家學者也曾邀請這些族群,為河川設計或改善注入新鮮的看法與意見,提出例如河岸旁要加註外國語的某些勸導標示,友善回饋令人驚喜。

歷年來,綠川曾被命名為新盛溪,屬四條主要河川之一,與柳川、梅川、麻園頭溪並列,可知其重要性。日治時期,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巡視新盛溪,看見河岸景色青翠美麗,將其改名為綠川,屬「小京都」計畫中的河川。其中新盛橋 (現今的中山綠橋,位於中山路與綠川東、西街,是歷史建築之一) 是當年台中八大夜景之一。

近年變身後的綠川,不少人寄予厚望,期望帶動週邊經濟,發展國際觀光,回復早年日統時期「小京都水岸」曾經有的美麗原貌,「媲美日本京都鴨川」、或是「不輸韓國清溪川」,使其美名遠揚海外。更有人期望將綠川成功整治的經驗,成為給其他縣市參訪考察的依據,讓台中「以人為本、城鄉風貌」的河川治理概念,以自然及藝文展現為主題,不只是增進人們和諧互動,更進一步帶動人流、金流、物流,讓大家回來擁抱舊城區,帶來再生榮景,重新恢復市民心內的光榮感,最終讓全國參考。

 

串連水岸營造構想

至於綠川與人們在時光長廊中的連結感,就靠百年中山綠橋上設置的解說牌,或河道兩岸刻記要事的石頭。期待民眾有機會了解歷史中在地的水文化、水故事,或許能夠在遊玩時,將值得珍惜的歷史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對於承先啟後,近年參考田野調查,有機會去瞭解到一般人對於綠川水岸營造願景想像,雖然大部份不甚清楚,但仍關心或希望「能夠與過去有所連結」,或對廣場公共空間調整、營造亮點、沿岸住戶門面美化、周邊交通配套、文化資產保留與串聯…等議題的觀點被納入。

過去,先人走過的歷史,可能並沒有刻意傳承,或是只有少數人保留當年腦海中綠川的美麗,但如今市民還是期望能參與其中。如果能夠把政經界、專家學者的意見與庶民的想望一併納入,顧念各方的需要,長遠的考慮與思量,將是一件美事。

(資料來源:TIIW國際水利環境學院

 

 

(游進裕、應靜怡主持的「聽台灣水故事」每週六0905-10: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