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生命故事館

葉子奇 

藝術家的

眷戀與承諾

 

魏德瑜  專訪    編輯室  整理

 

備受國際矚目的畫家葉子奇,以威尼斯學派的復古獨特技法,在油畫的基礎上添加了卵彩,畫面潤澤柔美,結合古典與寫實,隱喻且神秘,在當代畫壇具獨特性,深受社會大眾與收藏家喜愛,近年在蘇富比、佳士得、羅芙奧等國內外拍賣市場,屢次創下台灣當代寫實繪畫的最高價紀錄。

花蓮松園找到人生目標

葉子奇生於花蓮玉里鎮,數本畫冊內均引用《聖經》經文來詮釋創作的想法。身為基督徒的他表示,每幅作品是他對造物主上帝的頌讚,與對人、對地、對物的感恩。

他從小就喜歡藉由繪畫記錄生活與成長的映象,及隱喻心情。高中時期投入許多時間繪畫,荒廢正科學業,以致於大學落榜。

他說:「我十七、八歲開始面對現實的人生,有很大的挫折感,落榜讓母親不開心,因為花錢栽培,我卻沒有好好唸書考上大學,但是喜歡繪畫的心情很難去解釋清楚。那時覺得天地之大何處不能容身,於是流浪到松園,白天畫畫,晚上睡在松針葉上,讓我對『人』這件事做了很好的整理,開始只為自己而畫。」

紐約時期奠定繪畫風格

第二年他重考上國立藝專(今國立藝術大學),第三年重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後加入中華民國現代畫學會,並組織「一○一現代藝術群」舉辦第一次聯展。

1987年與妻子張金催相偕赴美深造,他獲得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MFA),張金催則獲得紐約大學視覺藝術—美術館行政碩士/藝術教育博士學位,並生養一對兒女。旅居紐約十九年,奠定繪畫風格,展現中西藝術美學的特色。

2006年他49歲,攜家返回故鄉花蓮,先在東華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及教授,後來潛心創作,並多次在誠品畫廊舉辦個展。 

35歲賣畫得到第一筆穩定收入

紐約繪畫創作,嚐盡艱困的滋味。曾經戶頭僅剩下4.4元美金,葉子奇用「慘烈」兩字形容,直到35歲舉辦的畫展,開始被人注意,賣畫所得才得到第一筆穩定收入。

他提到:「那時靠打工為生,與妻子結婚五年都睡在地板上,父親過世前沒有看過我賺錢。35歲時,我在台中舉辦畫展拿到賣畫的20幾萬台幣後,回到台北家中,母親正在房間裡睡覺,我就把錢鋪在客廳茶几上等她醒來。母親起床後看了說:『哇!我兒子賺錢了!』她算了算數目,就留了一萬元作紀念,半年後母親過世……。」

三個代幣故事勉勵年輕畫家

他常用「三個Token(地鐵代幣)」的故事,勉勵年輕藝術家及他們的妻子,藝術家要耐著住寂寞,藝術家的妻子要耐得住窮。

那時他畢業在家專心畫畫,經濟拮据,靠零星賣畫和借貸度日,妻子則早上在紐約大學研究中心當助理、下午到布魯克林美術館打工兩份收入維持。因為窮,所以出門時盡量不帶錢。通常他在晚上畫畫,隔天中午起床吃午餐Bagel(貝果),晚上七、八點等妻子回家後再一起吃晚餐。如此可以省掉一餐。某天下午兩點多,他正吃Bagel時,突然聽到門鎖轉動聲,他以為有人破門來搶劫,沒想到是妻子回家。

「原來當天早上她和研究所同學去高中輔導學生,用了第一個代幣搭車;吃完免費午餐後,與同學搭地鐵,她用了第二個Token。車子來了,同學臨時找不到Token,她很大方的幫同學付了。同學在紐約大學下車後,這時才發現身上沒有多餘的Token,於是直接坐車回家。我訝異問:『你身上沒有帶一毛錢嗎?』妻子回答:『是的,我身上除了三個Token,沒有帶一毛錢!』那是我們最窮困的時候……」(說著說著,葉子奇眼中泛著不捨的淚光。)

愛是對天地人的眷戀與承諾

因為窮困過,葉子奇特別敏銳於人的需要。2017年11月下旬在花蓮松園別館推出個展「返鄉之歌—給花蓮」,他將微噴版畫《茶花.塔米亞》前三十版慈善義賣210萬元,捐贈畢士大教養院、花蓮黎明教養院、門諾醫院等慈善機構。今(2018)年2月6日花蓮遭逢強震,他捐出畫作義賣所得給花蓮縣文化基金會。

葉子奇以繪畫頌讚造物主上帝的偉大,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故鄉的關懷,這是藝術家對天、對地、對人的眷戀,與愛的承諾。

 

(本文部分整理自魏德瑜主持,每週三08:05-09:00播出的「360行精彩又豐富,聽聽工作怎麼說」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