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愛。家庭

 

在以色列學習

抗壓教育

台灣家庭的中東見聞

桃園石門水庫教會弟兄徐俊誠與太太康裕一家人,大約二十年前,曾經在以色列深入生活四年,日前接受「家庭知多少」節目專訪,分享了精彩的海外見聞,以及當地值得的學習教育特色。

前往以色列前,他們想像的是戰火連綿的沙漠景象、一個肅殺且戰兢的地方,康裕還告訴女兒說:「以色列是個沙漠,妳過去之後要騎駱駝去上學!」不過,但當他們抵達有「中東紐約」之稱的特拉維夫時,現代化建設地比台北還繁榮,完全顛覆他們的預期。

鼓勵思考的提問教育

1948年建國後,全世界的以色列人陸續回歸,官方語言有希伯來文、阿拉伯文以及英文,女兒小學三年級時抵達,雖只會中文,但小孩學習力強,短時間內在美國國際學校內學會了英文,快速融入了新生活。

以色列教育風格鼓勵學生發問並深入思考,當地人流傳一個諺語說:「十個以色列人在一起,會有十一個意見」,可見以色列人擅長思考且辯論的民族性格,而思考後創造了許多高科技產物,改變全球資訊存取的USB隨身碟,正是來自以色列的研發。

徐俊誠說:「以色列全民皆兵,所有人高中畢業後,必須先去服兵役,男生須服役三年、女生兩年,對他們而言,當兵比上大學更重要,可以培養判斷力與決策力,若分發到特殊單位,對未來的發展更是寬廣;服完兵役後,政府及父母親會提供海外旅行經費,三個月至兩年的期限,讓年輕人去看世界,從中找到自己的志向並發揮」。如此有策略遠見的規劃安排,成功幫助了以色列的新創產業日漸蓬勃。

培養抗壓力解決問題

一個動盪的國家,培養了抗壓性強的人民,以色列人優秀的武器發展、新創研發、靈光的理財頭腦,以及多方面的領先發展,可說是上帝培育子民的教育楷模,更是把沙漠變成綠洲的綠化表率。

康裕也提出了特別的觀察:

我發現以色列人的自殺率特別低,相信與教育、信仰及家庭支持有很大的關係,人民的抗壓性與解決事情的能力較強,遇到再大的問題,會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選擇自殺。

在以色列,他們一家人經歷了2001年911事件、2003年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日常生活要保持警醒,有時候還得戴著防毒面具出門,也因擔心遇上恐攻,從未搭過公車。但他們非常感恩,能在當地生活四年,讓他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體驗。

(選自黃迺毓、劉容襄主持《家庭知多少》節目)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