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聽。故事

當我們開始有了成就,這才是最需要回到主面前的時刻。

 

林立青 在我生命中做工的人

 

如果我們判斷人的標準,是用勤奮、是用力爭上游的努力和對於生活的認真,去決定一個人的品格,那我們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們值得尊敬。做工的人/林立青

是文青也是做工的人

身兼暢銷作家與營建工地監工的林立青,說起話來條理分明,但是言談間仍夾雜著相當接地氣的俚語俗言,文青與監工,在世俗的眼光中或認為毫無交集,卻在立青的身上毫無違和的形成自成一格的個人魅力。

而這種獨特、毫無違和的個人魅力除了來自於自己的成長背景外,在專科求學期間培養起大量閱讀的習慣那種但求大量閱讀而不求精深的精神,也一步一步塑造出今天的林立青。

所以要相挺

成長於勞動階級的家庭,家中經濟除了父親外,也依賴媽媽在景美市場販售手工飾品維生,而這樣的成長背景也讓立青與這群共同生活的工地兄弟、夥伴們建立起深厚的羈絆。

2014-2015年為了陪伴因為長期製作手工飾品而患上腕隧道症候群的母親,工作量減少的立青多出了許多空閒的時間。也在那段期間因著自己在工地工作的背景,他發現到社會上對於這群所謂「做工的人」存在許多負面而又刻板的印象,自以為是地將社會標準以道貌岸然的身段強加在這些在底層努力打拼的「艱苦人」身上,言論中強解「檳榔西施」、「八家將」甚至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將做工兄弟拖下水,讓立青決定為著這群一起生活的夥伴們挺身而出。

透過立青簡潔樸實,卻又深觸人心的筆觸,工地常見的「結冰水」與「保力達B」等生活方式逐漸立體的呈現在世人的眼前,這也幫助大家更多認識做工的人生活中那無法一言道盡的無奈,以及在這無奈的生活中那一絲絲的生活智慧。

林立青之所以是林立青

而立青也就這樣寫著寫著,直到出版社上門洽談出書事宜。一切就如水到渠成,立青的第一本書 「做工的人」僅在兩個月就交出11萬字的稿子。從監工到作家,立青誠實無偽的表示,最直接的影響當然就是經濟生活的改善,但是,對他而言,另一件同樣重要的事情是自己的視野也被打開了!

工地監工的身分讓立青貼近社會這群小人物的生活,也比平常人更能了解他們的掙扎辛酸、以及微小的喜悅。

記得某一年立青至中南部某省道附近開工,那段時間住在附近荒涼的旅社中。每天所面對的除了自己投入即將被淘汰的工程產業,也包括面對旅社中那群年紀比自己母親還大的私娼們、風光不再的城鎮,他感到自己被一股絕望與無力感包圍著幾乎窒息。

但是透過與這些阿姨們日常的互動與關懷,他忽然發現,雖然那裡沒落了,可是人還在。產業沒落了,當地的繁華慢慢的褪去,但是見證當時繁華時刻的那些人都還在。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什麼林立青之所以為今天的林立青的原因。

叫你一聲師父

對於工地監工的立青而言,與其稱手下的人為工人,立青其實更習慣稱他們為「師父」。這或許是出於工地的習慣,但卻也能感受到他對於這群作工的人發自心底的疼惜與敬重。

在工地時,立青也習慣藉著鏡頭記錄這些師父們的工作時刻。師父們雖總靦腆嚷著『拍這些照片幹麼。』但卻又難掩臉上的笑意。而這些照片不僅成為立青的回憶,更成為他寫書的來源與動力。雖然現代是人手一機的時代,但留下記錄的卻往往是聚會或聚餐的時刻。然而佔據我們父母、甚至自己生活最大部分的「工作時刻」,卻往往沒有什麼足跡存留下來,這種現象的確值得我們反思,到底什麼才是人生裡最重要、最得反覆回味、思想的時刻?

心的初衷

現在的立青雖然在工地監工與作家身份中切換著,但是隨之而來的名氣卻也常讓立青陷入在「做與不做」的天人交戰中。雖說很多事情都是一種選擇,沒有對錯,但是還是會遇到自己搞不清楚究竟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究竟我現在所作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率、名聲,還是因為我自己真的想作?』面對社會現象的批判直言無諱的立青,在面對自己的心,他也毫不手下留情。

所以對於立青而言,基督信仰是他維持初衷的重要關鍵, 聖經提摩太後書二章22節『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成為了立青的指引。

當我們開始有了些成就,或許是寫作,創立自己的公司,或是投資事業,升職甚至獲得權力,我認為這才是最需要回到主面前的時刻。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也不見得會有答案,而自己能盡力而為的也只有持守。但是相信在這樣的持守過程中,上帝必定帶領我們,使我們真實經歷到祂的公義、信德、仁愛、和平也真實透過我們體現在這個世界。

 

(文:拾柒。本文整理自魏德瑜主持的「佳音會客室」節目內容,每週日22:00-23:00播出 http://app.goodnews.org.tw/Bestpost/1646241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