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士林風華。特別企劃

 

『再現士林風華』國立故宮博物院探密

故宮概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臺灣八景之一,也是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的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無論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鄉親們,或是國外的觀光客,都對故宮裡珍藏充滿了一探奧秘的好奇心。但是走馬看花的我們,真的懂得如何欣賞這些國寶嗎?

春節剛過,疫情稍歇,「再現士林風華」節目特別邀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資深導覽志工,也是東吳大學英文系故宮導覽課程講師羅慎姮女士,為我們介紹座落於士林區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士林是國寶的家

羅老師表示,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分類,古物共有三個級別,分別是國寶、重要古物和古物。目前被列為國寶級的古物有357件,其中263件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換言之,全國約有3/4的國寶位於士林區,所以說,士林區是國寶的家是實至名歸。

這些國寶級的收藏,究竟如何落腳在士林的呢?這就要從末代皇帝溥儀出宮談起。1924年,溥儀離開紫禁城後,國民政府開始清點文物,次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平民百姓終於得以一窺歷代帝王的眾多收藏。

1931年,九一八事變暴發,日軍侵佔東北。為了保護文物,國民政府選件裝箱,1933年文物南遷上海,之後,南京庫房建設完成,南遷文物1936年由上海運抵南京,入庫存置。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文物分三路西遷,直到抗戰結束才全數運回南京。

不料時局逆轉,國共內戰使原本要送回北京的文物,於1948年底到1949年初分三批轉運台灣,並安置於台中霧峰北溝山洞庫房。1961年,政府於外雙溪籌劃興建新館,1965年11月12日,故宮博物院新館落成,正式對外開放。自1933年啟運南遷,長征萬里的國萃古物,歷經32年,終於落腳士林區,並在此成長茁壯。

抵台故宮文物數量佔離京的22%左右,亦即,離開北京時13427箱,最後來到台灣2972箱。運送過程,沿途全靠許多老故宮人不眠不休守護,文物才能毫無損傷運抵目的地。在外雙溪迄今57個年頭,國立故宮博物院已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也是中國藝術史研究的重要機構。

羅老師說,故宮博物院目前館藏量約70萬件,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等館藏量起碼400-500萬件的規模來看,數量其實不多,但是參訪人數一直相當高,例如疫情之前2019年就有480多萬人次。

故宮博物院的特色

相較於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故宮第一個特色是「傳承千年」。

故宮文物的收藏和流傳可上溯到北宋,至今已有1000年之久,收藏的印記和傳承有序,舉世唯一,其他博物館很難與之相比。其次,藏品因為來自歷代皇室的收藏,自然就反映出皇室的品味、喜好與審美價值,然而有些器物例如陪葬品、建築構件就比較少一點。

龍藏經

故宮典藏中,善本書籍檔案文獻佔大宗,所以羅老師首先為我們介紹相當有名氣的「龍藏經」。龍藏經共有108函,一函就像一本書,長約33公分,寬約87公分,每本約300-500頁不等,平均一本重50公斤。這些厚重的經文分別用內、外經版保護,棉布、絲綢包裹,從北京,經上海等城市,千里迢迢到了台灣,實在不易。這些以藏文撰寫的經書和戒律,就是大藏經甘珠爾,由清聖祖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大玉兒)主導,時年14歲的康熙皇帝撥款15萬兩資助製成。

龍藏經用特製磁青箋,經文撰寫工整,至今超過300年仍完好如初。當年請到100多位喇嘛進宮,以泥金(黃金粉混合膠水)抄寫,宮廷則日供一餐以及兩次茶歇伺候,為此宮中還特別豢養80頭乳牛供應所需。如此,耗時兩年完成,共花費黃金5000兩(今190公斤),鑲嵌的珍珠寶石超過14,000顆,其製作之隆重,作品之富麗堂皇可見一斑。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接著再介紹「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這是北宋汝窯出產的一個溫酒器。

汝窯擁有「青瓷之魁」的美譽。其色澤藍中帶綠,有點像Tiffany Blue,就是所謂「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雨過天青色。這種超過1000年的國寶,其釉面滿佈細密的開片紋;所謂開片其實就是裂痕、瑕疵,但宋朝人就是欣賞這種不完全的美,至今這美學觀點仍然延續不綴。另外,在燒造過程使用「滿釉支燒法」,就是碗底同樣上滿釉,用支架撐住燒造,完成後摸起來不像坊間的碗底那般粗糙不平,因此碗底留有芝麻點狀的支燒痕跡,透過支燒點痕,還可以看見胎土。而在碗的口沿釉薄處,會微微呈現粉紅色光澤,也是特色之一。2015年北京故宮舉辦汝窯特展,列出全世界傳世汝窯共92件,其中台北故宮收藏最多達21件,目前有7件在展間供來賓觀賞,不可錯過。

鬥彩雞缸杯

另一個小巧的明朝成化「鬥彩雞缸杯」也是精緻的作品。2014年此杯曾因拍賣出3200多萬美金的身價而聲名大噪。故宮共有10只雞缸杯,這個杯尺寸不大,可以握在手上,據說握著它可以透過杯身看見自己的手指,可見這杯既透且薄,非常雅緻。

雞缸杯是用高難度的鬥彩工藝燒成,就是說,在極薄的胎身上,先以青花勾勒輪廓,入窯燒後再填色料上去,不同顏色需要不同溫度去燒,故須經多次方能燒成,但因胎體很薄,任何一次燒造都可能破裂而失敗,所以成品率極低。此杯還流傳一個浪漫故事,據悉明朝成化皇帝愛上比他大19歲的保母萬貴妃,而萬貴妃所生的男嬰不幸么折使她傷痛難癒,成化皇帝為安慰愛妃,於是設計了雞爸爸雞媽媽,身邊圍著一群小雞覓食的和樂天倫圖。

人氣三寶

羅老師接著介紹非常受歡迎的人氣國寶─酸菜白肉鍋,也就是翠玉白菜、肉形石(東坡肉)以及毛公鼎,這三件中,毛公鼎是國寶,其餘二者皆為古物。談到毛公鼎,第一印象就是「小」,只有30多公斤,表面又不太平整,那麼為什麼會被列為國寶呢?是因鼎內銘文十分珍貴,對青銅器而言,銘文是第一手文字記載的史料,而且保留了漢字演化的過程。此鼎銘文有500字,共32行,分7段,格式文采俱佳,可為範文。內容記載周宣王年輕繼位,請叔父毛公輔佐;毛公治理有方,國泰民安,宣王便賞他極多的禮物,所以毛公把這榮耀的事蹟刻在鼎內,放在宗祠中,讓後世子孫永遠珍藏使用。

翠玉白菜與肉形石都是古物。翠玉白菜長約18公分,約手掌大小。白梗綠葉之間,有兩隻蟲停留,大的叫螽斯,小的叫蝗蟲,都是蚱蜢家族。此外,白色的菜梗上有淡淡黃灰色的斑塊,就玉質而言不是上好,但因工匠的巧思把它設計成白菜,反而讓人覺得像是打過霜的痕跡,入口也特別清脆爽口吧。它原先放在紫禁城永和宮,因此推測是光緒之妃、瑾妃的嫁妝,以翠綠的菜葉與白色的葉柄,象徵女子「身家清白」,而兩隻蟲子則是寓意多子多孫。

肉形石,是清朝一個宮廷珍玩,長5.73公分,寬6.6公分,厚5.3公分,是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因過程中受雜質影響而呈現不同層次的色澤,再經工匠在頂部石材表面加工鑽孔和染色,成為一件逼真的「肉形石」,又稱為東坡肉。

看到這裡,是否對這些似曾相識的寶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呢?

羅慎姮老師引用荀子《儒孝篇》的話,以英文勉勵說,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原文是: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聽了廣播節目,看完相關報導,再找個時間到故宮親見國寶,盼望每一位來到故宮參訪的來賓,透過不同的學習方法,都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本文感謝羅慎姮老師提出建議和提供圖片。照片出處: 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

 

(文:涂慧美。本文整理自涂慧美主持的「再現士林風華」節目內容,每週三17:05-18: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