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藝文】

 

八月心風暴

不一樣的慈母教養出古怪的媽寶

 

五月母親節快到了!每想到我已是跨越花甲之年,仍然孤單一人,就很想哭。

最近「媽寶」議題十分受到關注,各界訪談中似乎都覺得「都是寶媽造成孩子的錯誤」。愛的本身並沒有錯,只是太過無微不至的關愛,卻讓孩子少了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我自小體弱多病,媽媽經常往來奔波醫院,她亦常常需要到學校,提早帶生病的我回家。從幼稚園到高中,每次開學媽媽就會要求學校,不讓我上體育課、軍訓課與升降旗典禮,自己時常一人留在醫務室或站在教室門口,看著同學上戶外課!因此,我在學校被老師和同學完全孤立了! 

國中一年級時,我長到174公分,那個年代女生很少長那麼高。當時有位同學是「小亞東種子球員」找我打籃球,但是媽媽堅決反對,這讓我失去一個青春期藉運動強身的機會。尤其父親在我十歲因病過世,隨後母親更是小心翼翼呵護我,深怕我有任何三長兩短。

我這一生從來不曾被爸媽打過,媽媽連一句重話,也捨不得罵我,媽媽只會看我的優點,從來不在意我的考試分數多寡。每天都只會讚美我的「畫畫、刺繡、種花、養鳥」有多棒,媽媽常說家裡要出畫家了!也許有書畫家外公的遺傳基因吧,在職場上,從事卡通電影-特效師、兒童才藝班教師等,均能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但對於我不擅長的新事物如電腦和手機的運用,就一竅不通、學了就忘。

媽媽很寵愛我,但並沒有寵壞我!

她從小教導我傳統禮數家教包含承諾、禮貌與優越感。例如與人相約,絕對不可遲到;與人交往,要有禮貌;嚴格的門禁;晚上十點鐘不可再打擾別人;女孩要守身如玉,不可隨便。同時,媽媽有嚴重的潔癖,身體衣著永遠都是香噴噴的,只要出門,回家就要先洗澡,這或許也間接造成我有「身體的潔癖」,刻意和人「保持距離」,很怕別人身上的味道,讓我有「與人身體接觸和建立親密信任關係」的障礙,更不知如何結交異性的朋友。佛洛伊德提到父母的行為規範,往往也會成為孩子的行為規範,得到明證。現在我的太在乎禮數,與現代社會人迥然不同,反而增加了我的人際困擾。

心理學家Eric Berne(艾瑞克.伯恩)把人格結構區分為父母P、成人A、兒童C三個自我心理狀態,一般人是因應不同場合和對象,適當說出三種不同自我心理狀態的語言。然而,我從這理論中,看見「內在偏差的自己」--原來我只有「兒童」,而沒有「父母與成人」,不會照顧自己;也不會顧念別人的感受;更不會與人溝通;全然活在「兒童」的自我狀態中!原來媽媽一直當我是被「寵溺的小孩」照顧著,我也就只會「要」,不會「給」和「不會分享」了。

所以,即使我年齡增長,心智卻沒有隨著長大。很多同事朋友覺得我很奇怪,總是和年輕人、小孩和動物打成一片,很少跟同年齡的成人來往。

媽媽總說要照顧我一輩子,然而媽媽從未想過她的一輩子,並不是我的一輩子啊!所以「慈愛」的母親可能從未想過她過度的照護,才是造成我人生行路困難重重,這也算是另類的「媽寶」吧!

我四十歲時,母親過世,我頓時失去「靠山」,心中仍然充滿對母親有美好的回憶和無限的感恩。然而,差我二歲的唯一妹妹,人漂亮、成績優、體能佳,她卻留下母親總是對她「不公平」的回憶--過度寵愛我,忽略她,姊妹情誼降至冰點,目前已不相往來。

當英台老師邀我上佳音電影院節目時,我看了七遍的「八月心風暴」電影,感觸良多,淚流滿面。片中家庭裡「夫妻、母女和姊妹手足的戰爭」,何嘗不是許多家庭的翻版。所以,家人絕對需要真誠溝通和彼此寬恕,否則,在家族中的苦毒怨恨,惡性循環,延續不斷。

如今,我在母親走後,歷經了憂鬱症,但還好我不忌諱就醫,又透過心理諮商,如今已漸漸走出「媽寶」的樊籠。希望我的生命故事,能給身為父母和子女者借鏡,愛是一種珍貴的保護,但有時可能也會變成一種束縛!祈禱在上帝的愛中,我能與自己目前唯二的親人—妹妹和外甥女,彼此得到寬恕和釋放,重新修後親人的關係。也希望所有幸福的「媽寶」們,都能繼續享受母愛,也能擁有更多世界的愛!  

 

(文:邱月娥。本文整理自劉英台主持的「佳音電影院」節目內容,每週五20:00-21: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