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得醫治

試著把「我如果痊癒,就可以過健康的生活!」轉換成「我可以過健康的生活,就會痊癒!」或許你會發現,聖經中說的:「立刻痊癒」,也不是什麼神蹟!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麼?」(《聖經》約翰福音五章六節)


新約《聖經》的約翰福音書,記載一個饒富深意的小故事,主角是耶穌和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老」病人,地點是一個叫做畢士大的水池邊。



 

這個畢士大池子,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小池塘。在當時,盛傳有天使會按時下池子攪動池水,池水一動,第一個下到水中的人,無論得到怎樣的疑難雜症,都立刻痊癒。


        

這麼神奇的地方,當然吸引許許多多的病人,來到池邊等待奇蹟發生。甚至因為這樣,在旁邊蓋起廊柱,讓病人住了下來,以便搶得先機,拔得頭籌,否則,一旦錯過機會,不知何年何月池水才又被攪動。


這樣的傳統,其實除了以色列人外,古早的希臘人,也有相類似的傳說。


  

古希臘人相信,病人要得醫治,得藉由醫神的啟示;而醫神的啟示,則顯現在病人的夢中,當然,啟示的最佳地點,當然就是醫神的家—醫神廟了。所以許多病人不畏長途跋涉,請託別人,背著也好、扛著也好,來到醫神廟求醫治。


        

但往往一夢難求,這一折騰,可不是兩、三年就離得開這個醫神廟,當病人越聚越多,就形成現在醫院的原型。


生病要求得到醫治,原是無可厚非。但在這個發生在畢士大池子的故事,卻有些小小的趣味。


當以治病聞名的耶穌,來到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老病號身邊,第一個問題竟然是:「你要痊癒嗎?」。想想這樣的場景,簡直是說笑嘛!雖然不太可能三十八年都守在池子邊,但期望成為下水的第一人,恐怕已有些時日。難道這個久病之人,不想好起來嗎?他的回答,肯定是百分之兩百的「YES」吧!


        

不過,接下來的記載,卻有點叫人驚奇。這個病人回答說:「沒人把我放下水中啊!就算我過去,也早被人搶先一步囉!」。


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暗想這個病人恐怕是病到頭腦糊塗了,簡簡單單的「YES」不說,東拉西扯一堆無關緊要的話做啥?


  

幾年臨床經驗下來,有機會回頭再讀這段經節,卻是有些戚戚然。這正是病人,特別是「老」病人、「老」病號常常掛在嘴邊的!白話一點,就是:「沒有好起來,是找不到特效藥啊!」


        

直接一些,更像:「不會好啦!」;「不可能斷根啦!」。然後,為了身體的病痛,把全副精神投入、專注在尋找仙丹妙藥上,撇棄生活的一切,像故事中的病人一般,把三十八年的生活,耗在小小池塘的旁邊;把生命的希望,押寶在不知何時會攪動的池水。


換個角度思考,哪天真的病得醫治,三十八年的生命空檔,怎樣填補?三十八年的病人習慣,如何擺脫?這也難怪「你要痊癒嗎?」這簡單的問題,如此難以回答了!


病得醫治,是所有病患的期待。但是若成為生命中唯一的期待,以及生活中唯一的活動,人不老,心也老。「老」病人未必年長,但心境老朽。久病也未必成良醫,但很有機會習慣當病人。好不了,絕對不是自己的責任。對「老」病人來說,未遇良醫,無緣良藥,只好繼續生病了!


耶穌對「老」病號的回應很直接,祂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病得醫治的首要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努力當一個「病」人,而不是「病人」。


        

疾病,充其量影響一個器官,某個系統。即使重病纏身,總有仍健全之處,總有可以維持人之所以為人的活動,此之謂「病」人。


當生了病,自覺整個人徹頭徹尾改變,久而久之,失去過生活的能力,更忘了怎樣做個人,只能做「病人」。那麼,病得醫治,談何容易?即使病得醫治,也回不了原貌。


「起來!」試著把「我如果痊癒,就可以過健康的生活!」轉換成「我可以過健康的生活,就會痊癒!」。或許你會發現,聖經中說的:「立刻痊癒」,也不是什麼神蹟!


(李信謙醫師主持的「社區大學EZ-GO健康E點靈」每週二20:00-21: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