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愛·家】

「家」人生最美的風景
 
  應靜怡 專訪 / 梁慧雯 口述/撰稿
 
 
  剛剛午睡起來,媽媽在院子裡擺了一桌子的故事書,手邊還摺著小紙船,我與妹妹揉揉眼睛,手裡拿著小餅乾來到院子,媽媽一邊幫我綁著散亂的頭髮,一邊要我們翻開故事書,準備為我們講一段小故事,而這些故事書則是月考後得到的獎品。
 
  小時候的暑假,每天必須完成背誦一首唐詩及300字的日記,夜晚的院子裡早已準備好四方長桌,我與妹妹專心磨著墨,按著字帖,完成10行小楷字及兩大張九宮格的大楷字。隔壁鄰居玩伴怎麼呼喚,我們都不敢應聲,只想趕緊寫完,好飛奔至跳格子的遊戲裡。
 
  餐桌上,父母規定全員到齊方可開動,筷子不可越過盤中至對方的盤內夾菜,更不可用筷子在菜盤中翻揀挑選,當然父母夾至我們碗中的菜餚絕對吃完,即使是難以下嚥的青椒,也得如此。
 
  這就是我原生家庭的小小縮影,它就像故事般填滿我的記憶,無不甜蜜,也深深影響我的處事與人生。
 
 
  兩個不同世界的家庭

 
  父親是公務人員,對孩子的教育及品格要求十分嚴格,常告誡我們必須堂堂正正,不可苟且,做人做事須對得起良心。幼年時首重禮節,及長進入職場後更要求務必認真工作,不可隨意是非,更不可虧負長官同事,不允許貪小便宜計較得失,更常囑咐對人必須寬容慈愛。
 
  這些觀念內化成為我的價值觀,沒想到我與外子的原生家庭有如天壤之別,婚後適應新的生活過程艱難,使我經常淚眼婆娑。
 
  婆家是自營商,早年經濟貧困,必須自力更生,因此總是努力積攢錢財,無心也無時間養兒育女,工作壓力或身體疲累下,打罵孩子成為家常便飯,更遑論陪孩子說故事玩遊戲。被騙的慘痛經歷,使他們頻頻告誡子女,只有錢財才是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扭曲又似是而非的觀念充斥著婆家的孩子,使我的婚姻面臨許多的挑戰。
 
  猶記得新婚階段,下班回婆家吃飯,餐桌上總是剩菜剩飯、杯盤狼藉,零亂不堪,原來婆家人忙著工作,忽略未用餐的人,當然也不會把飯桌整理乾淨,為晚歸家人預備溫暖又熱騰騰的飯菜。某次用餐,我才坐下,婆家人把最後兩個好吃的菜餚儘自夾起,完全不顧及我,讓我非常的不諒解,好一段時間無法接納他們。
 
  與外子的衝突也蔓延開來,雖然沒有爭吵,但兩人心裡彷彿有跨越不過的障礙。例如,夫家人表達直接,不夠有禮,我便心裡不悅;博學多聞的父親講述歷史或時事時,外子總覺得父親自恃甚高,驕傲得難以親近;要不就是夫家的衛生習慣差,我必須很辛苦的收拾。有時外子會撿鄰居丟棄的家電回家修護來用,總讓我火冒三丈,心裡祈禱最好修不成趕緊再丟回原處。
 
  最大的挑戰是在教養小孩的觀念上。我選擇以較寬鬆且循循善誘、等候並給予空間的方式教養孩子;外子卻以較激進、想要立竿見影的方式,因此親子關係常有衝突。這些大大小小的不同,造成夫妻兩人心生怨懟。
 
 
  同信仰助於化解差異

 
  我常常思考,如何以不情緒化的話語,有效的溝通。感恩的是,因為有相同的信仰,上帝總在我們心裡為對方開扇窗,我誠實的說明我的擔心與委曲,外子也卸下心防讓我知道,他也希望不受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遇見差異時,不以負面的思維來解釋,而是去看問題背後的起因,轉化成理解與接納。
 
  例如,手巧又勤勞的外子喜歡修補或DIY物品,有次他為孩子的書包縫製雨衣,獲得許多人的稱許。又一次,他撿拾鄰居丟棄的踩步機,以微薄的費用修護,便能在家使用健身,省下數萬元費用,讓我對他肅然起敬。雖然不是每次都如此順利,卻知道上帝要我們將心轉化,學習用上帝的眼光看待彼此的背景。
 
  下班後,兩人忙完家事,就是家庭時光。我們約定睡前聽音樂與閱讀。我與孩子的晚安故事幾乎沒有中斷,我們都喜歡這珍貴無價的時光。藉著閱讀談心,孩子分享白天的遭遇,開心或沮喪的事,這輕鬆的談話讓親子交流,彼此信任,循循善誘灌溉美善價值觀,或糾正小錯誤。
 
  我們常在家裡一起讀聖經、禱告上帝,尋求上帝的智慧,分享所見所聞,重燃對人對事的熱情,無論失落或開心,我們都相互支持相互砥礪。假日除了教會活動,會藉由旅行踏青舒緩身心。旅行結束會順道帶伴手禮孝敬長輩,公婆初期表達不喜歡這些禮物,我們相當受挫。慢慢才知道他們是心疼兒女花錢,當知道這是兒女的孝心後,就慢慢學會開心的接受。
 
  無論人際關係的培養,或處理事情,都需要等待、琢磨、灌溉。我珍惜與丈夫、婆家成為家人的緣分,開心路上有同伴有依偎的肩膀,有同甘共苦、互相學習尊重與欣賞的家人。我的家,何嘗不是人生路上最美的風景嗎?
 
 
  (本文整理自靜怡主持,每週一、二、四、五16:05-17:00播出的「幸福方程式」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