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書寫新住民的故事】 新二代的跨界旅程:
張家安—從香港移民到新竹大崎村文化守護者 近年來,台灣社會對於新住民及其子女的關注日益增加,而他們的成長經歷也逐漸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獲內政部移民署補助之《美麗新世界》,就是一個與大家一同來關心新住民議題的節目。 本集我們特別報導張家安的故事,她是一位來自香港的新二代移民,她既是竹科的工程師,也是地方文史的導讀者,更是一名紀錄片導演。從她的故事裡,我們看到了新住民的韌性與堅毅,更深刻感受到她如何在異地找到歸屬,並以自身行動保存地方文化。
從香港到台灣:童年的轉變 張家安在1990年隨家人從香港移民至台灣,當時年僅十歲。對於年幼的她來說,移民的初期充滿新奇,台灣寬敞的居住環境與不同的文化氛圍讓她感受到變化的衝擊。由於初來乍到時僅會粵語,她在學校的適應過程也充滿挑戰,透過不斷練習與學習,她逐漸融入台灣的語言與文化。 在成長過程中,她的香港背景讓她有時感到自己與同儕有所不同。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她的身份認同感開始轉變,並在台灣建立了穩固的人際關係與歸屬感。她開始思考,究竟「家」的意義是什麼?是出生地,還是長時間生活與扎根的地方?這個疑問在她成年後,從對「新竹」這個城市的探索中逐漸有了答案。
科技人的地方情懷 張家安進入交通大學就讀,畢業後進入竹科工作,成為一名IT工程師。然而,她的興趣並不僅限於科技領域,反而對地方歷史與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在新竹的生活讓她與客家文化產生連結,甚至發現當地的客語與粵語有許多相似之處,這讓她對自己的移民背景有了新的體悟。 某天,她的母親告訴她,新竹的環境與她們在香港的家鄉沙田非常相似,這讓她對新竹產生了更深的情感。她開始深入研究地方歷史,並在交通大學客家學院進修,希望更系統性地了解新竹的文化脈絡。她參加了許多地方性的導覽活動,與在地居民對話,逐漸對新竹的歷史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發了她想要為這片土地留下紀錄的使命感。
文史導覽與紀錄片:使命感的轉變 在求學與研究的過程中,張家安發現許多歷史悠久的客家村落正在逐漸消失,特別是因竹科擴建而受到影響的大崎村。她開始參與地方導覽,並透過影像記錄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她的紀錄片《崎嶇之路》便是對大崎村歷史的一次深入探討,記錄了村落的變遷以及居民的故事。 透過拍攝紀錄片,她發現文史保存不僅僅是記錄建築與地名的消失,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故事與情感。她與許多曾經居住於大崎村的長者交流,聆聽他們對家園的記憶,以及村落被遷移後的感受。這些訪談內容不僅讓她更加理解當地的歷史,也讓她更堅定自己推廣地方文化的決心。 張家安認為,科技與人文並非對立,而是可以共存並相互補足的。她希望透過影像與導覽,讓更多人了解竹科發展背後的歷史脈絡,並珍惜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資產。她的導覽方式與傳統導覽不同,她更希望透過故事性的方式,讓參與者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歷史脈動,而非僅是冰冷的歷史資料。
科學園區的文化保存 除了個人的導覽與影像紀錄工作,張家安也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發起「科學園區博物館」的概念,期望未來能夠有一個空間來保存與展示新竹的歷史。她認為竹科是台灣經濟的重要命脈,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保留過去的故事,讓後人理解這塊土地的變遷。 她與夥伴們曾發起「想像科學園區博物館」的工作坊,希望透過更多人的參與,一同思考科技與人文的共存方式。她們認為,即使無法保留完整的舊村落,至少應該有一個文化館來展示曾經存在的歷史,讓未來的人們能夠了解這片土地的變遷過程。
在異地找到歸屬 張家安的故事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歷程,也是一個新二代移民如何在異地建立歸屬感的例證。她從科技工程師轉變為地方文化的守護者,展現了一種跨領域的融合,也讓我們看見了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透過導覽、紀錄片與社區參與,她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讓更多人關注到地方文化的價值。她的故事提醒我們,每個城市的發展都伴隨著歷史的軌跡,而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留這些記憶,正是我們共同需要思考的課題。 她的經歷也啟發了更多年輕人關注地方文化,許多人開始思考,除了自身的專業領域外,是否也能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做出貢獻?張家安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歸屬感」的真正含義,她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個人的探索旅程,更是一個關於文化認同與社會參與的深刻案例。
(本文整理自李維真主持的「美麗新世界」,每週六12:00-13:000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