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線上收聽 廣播節目表 節目精華區 佳音出版 支持佳音 社群網站 下載區 主持人 佳音新聞聯播網 關於佳音 連絡我們 線上客服 設為首頁
線上收聽
經典音樂網 佳音現代音樂網 羅東電台 佳音電台 桃園 FM 104.3

WebApp 說明 app store Google Play
[ ]
RSS L FB
首頁
新聞 節目
我要成為那死去的麥子 職場輕鬆學張敏敏談《被討厭的勇氣》
-------------------------------
佳音廣播月刊 2022-07
穿針引線 針孔針眼是關鍵! 周神 ...
用愛圈起兒少家園 訪台北伯大尼 ...
我要成為那死去的麥子 職場輕鬆學 ...
如何戒掉3C成癮 親情能贏過3C ...
這種發燒要注意 黃競瑩醫師談嬰幼 ...
盡頭也是起頭 林宏洲弟兄認識神的 ...
佳音音樂部你不知道10個POIN ...
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 專業評估效期 ...
你有想過一個人的老後嗎?
佳音的希望、愛的重生
一天開始欣喜有佳音陪伴
藝論紛紛-喜劇人生 特別企劃 今 ...

【光。職場】

我要成為那死去的麥子

職場輕鬆學張敏敏談《被討厭的勇氣》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這是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頗有亮點的一句話。這本書過去兩年高居博客來排行榜,甚至在台北圖書館中登記要借閱的人,高達2000餘人!「職場輕鬆學」的節目主持人張敏敏,將和我們一起分享自己的切身經驗,並透過心理實驗來瞭解,我們是要活出別人希望的樣子,還是勇敢做自己?

敏敏之前曾在一家化妝品公司工作,有一次偶然在出差的飛行途中,翻閱了一本雜誌,當時敏敏還不是基督徒,但是讀到了一句聖經「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24),當時她忍不住淚流滿面,這句金句就像刻在心版上一樣,時常在她的心底浮現,雖然當時的她對於這段經文還不是很了解,也不能明白一粒麥子為何要死去,才能夠結出許多子粒,但這一段話卻幫助她下定決心踏出全新一步,成為一位講師。

從事專業講師的頭兩年,敏敏好幾次都忍不住想打退堂鼓,一來原先熟悉的老同事不在了,身邊沒有群體的支持,第二個原因是講師這個職業,會不斷被台下的聽眾檢驗。以往對自己的下屬說話,感覺有相當的份量,但當自己離開熟悉的場域,失去了原有的光環,在陌生的環境中想侃侃而談,聽眾們會衡量你的年齡、審視你演講的內容,然後再去決定要不要相信你所說的一切!

那種在眼神交會的瞬間所傳遞的認同或否定,其實對主講人產生極大的壓力!所以剛開始進入講師這個職業的時候,一度想要放棄,後來好不容易撐下了前兩年,也有了口碑,才讓敏敏發現,只要肯努力,願意去改變,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講師這個工作持續了7年,約翰福音12章24節,仍一直在敏敏的心裡反覆縈繞,慢慢地她似乎了解,麥子所謂的「死去」,其實是象徵一種犧牲與付出。因為當我們自己願意去給予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複製更多的美好,幫助更多的人。

因此在這兩年疫情時間,敏敏的工作雖然不是直接受到第一線衝擊,但是她很多以前的夥伴可能是零售業、傳統產業,卻承受非常巨大的負面影響。敏敏為了讓自己也能成為一粒死去的麥子,努力地想自己到底能替她的朋友做些什麼?於是她開始聯絡各個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免費的講座,可以提供他們一些新知識、補充正能量。另外敏敏在南投接觸到一個青少年的中途之家,也幫他們介紹一些免費課程,最後他們的主管兩位中途之家的老師,也在一個管理學的課程中得到很大的幫助。

在這些課程與講座中,敏敏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發現,學習其實並不困難,但願意「改變」卻很難。兩位中途之家的老師和敏敏姊對話之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阿德勒,也因此引起敏敏的興趣,也從而發現這本雄霸排行榜兩年的書「被討厭的勇氣」!

其實阿德勒跟弗洛伊德是很有關係的,20世紀初年,阿德勒長期參加佛洛伊德的讀書會。說到弗洛伊德,最有名的就是夢的解析,也就是說夢反映著我們的潛意識;弗氏也提到童年說,童年會決定我們未來的樣子,這些都是佛洛伊德學說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為了宣揚自己的學說,他成立了讀書會,而阿德勒也就在這個時候加入,並且還成為讀書會的會長。

阿德勒其實幼年身體是不方便的,而且在童年之時也歷經了弟弟的去世,但是他利用弗氏的學說來自我檢視,發現過去的不愉快,並沒有造成他心裡的問題,因此他提出另外一派學說:「童年」其實是我們成長的土壤,再加上記憶貫穿其中,我們靠著這股力量,得以在人生中成長。所以我們的人生之中有許多人出現,給予我們各種影響,賦予我們各種刺激,比如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有一位老師,又或者在入了社會之後,有一位同事或者是一位主管,這種種的相遇與交織,在告訴我們成長後的自己可以變成什麼樣子。

生命裡,我們難免會受到過去的影響,例如一次意外的打擊、一次挫折的經驗,都可能讓生命留下傷痕甚至遲滯困難。但即使生活中有陰影,我們依然要勇敢朝陽光走去,當我們堅定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然後重新做出選擇並努力著,新的生命就可以這樣被重新塑造。

所以所謂的「被討厭」,其實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照著別人的標準來生活,我們沒有變成他們期待的樣子!但在整個成長的路程當中,我們要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當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並且能說出來,在面對質疑的時候,我們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要的是什麼,這就是「自信」。

阿德勒的學說鼓勵我們要擁抱自信,當我們對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有了確信,即使在改變的過程中出現很多懷疑,遭受到很多批評,自信就能幫助我們定睛在目標上,把雜音拋下,獨立且堅強的一路走下去。

21世紀的我們,一舉一動都在被網路放大檢視,面對網路上的批評聲浪,當我們今天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該做什麼,還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我們就會更自在的去面對未來的改變,無形中就培養了一種「被討厭的勇氣」。

敏敏也提出了兩個心理實驗,來幫助我們活出正面積極的勇氣。

第一種∼霍桑效應,什麼是霍桑效應?它是1927∼1932年間,哈佛的教授為了改變一家電器公司的工作效率,所進行的一個九年研究。在這九年中間,他們發現只要經過訪談,員工的工作效率就會增加。這位哈佛教授又做了第二個實驗,他們找來觀察員站在勞工的後面,這些觀察員什麼都沒有做,只是坐在後面,但光是這樣子卻提高了勞工的工作效率!哈佛教授發現人只要知道自己被關注,他的工作效率就變高。所以無論是員工或者小孩,只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懷著善意的陪伴,並重視他的意見,願意真心的聆聽,自然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個在讀書會中發現的方法∼比馬龍效應(自我實踐的預言)。比馬龍是一位喜愛雕刻的古代希臘國王,他創作了一位少女的雕像,並且越看越愛,他把這個作品當作真人,甚至還立下誓言要和她長相思守,他的癡情感動了愛與美的女神,而將這個雕像變成真人。有兩位哈佛的教授,將這個神話預言,變成一個實驗,實驗的目的是在觀察「態度會影響表現嗎?」教授挑了兩班的同學來做實驗,一班的老師用嚴肅而威厲的方法要求他們考高分(高壓式的),而另一班的老師則採用愛心與鼓勵(正向的),相信這個結果已經是大家猜得到的,自然是採用愛心與鼓勵的正向方式,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當我們真心相信這些孩子們會去做到,而不是摸摸頭的敷衍,孩子們從你的態度得到鼓勵,進而達成佳績。

轉換到職場上,我們該怎麼做呢?主管若相信、肯定自己的員工,這種讚美與稱讚,一定要流露出對員工的信心,就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與向心力!

今天不管是霍桑效應(表達足夠的重視)或是比馬龍效應(對目標表現出信心),目的都是希望能讓大家獲得正面的力量,並把這股力量實踐在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家庭中。一個成熟而且有品質的人,是懂得扶助身旁的人站起來一起向前行的。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當生命中的一粒麥子,你不用死,但是我們要能從生命中複製出自己,將基督徒的正面能量傳遞下去。

 

(整理:台北雲陽。本文整理自張敏敏主持的「職場輕鬆學」節目內容,每週三08:00-09:00播出,歡迎收聽)

我要分享: